正文 第5章 第三講 心理疾病成因及其調適(2 / 2)

雖然農民工以青壯年為主,但實際上,他們的健康狀況相對較差,自感目前健康狀況一般及較差的比例高達37.6%。他們大多數來自欠發達省份的農村地區,大多數既要維持自己在城市中的生活開支,還要負擔農村家庭。不少農民工還受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穩定,收入低,生活花費大等因素的困擾,因此更容易遭遇健康問題。所以生病時,一般是能扛就扛、能撐則撐,最多就到藥店買藥吃。不到“撐”不下去的時候,他們是不會利用衛生服務的,但是一旦需要利用衛生服務,則往往病情已相當嚴重了。

(四)情感生活單調

據有關部門統計,在城市的農民工年紀一般都在18~50歲之間(處於性活躍期),其中30歲左右的年輕人所占比例為60%以上。長期和過度性壓抑,不僅會使一些農民工患上精神類功能性疾病,甚至會形成某些直接導致過激行為的變態心理。已婚者和配偶長期分居的精神壓力,以及未婚男青年的生理需求等往往會導致婚外情及不良性行為。

農民工工作之餘的主要休閑方式僅為看電視、打牌、睡覺等,幾乎沒有其他娛樂活動。雖然城市裏娛樂項目豐富,但農民工們是很少涉足的。他們閑暇時間主要是群體內部娛樂或僅僅是自我消磨時光。

心理調適 實現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前提是心理適應,也就是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能夠接受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在心理上獲得認同,在情感上找到歸宿。心理適應是進城農民工適應的最高等級,是真正融入城市的標誌。而隻有農民工完成了心理適應,才算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適應過程。也隻有做到了心理適應,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實現。

(一)倡導健康、積極的文化生活

目前絕大多數農民工的休閑生活依然單調乏味,相當數量的農民工很少參加文化休閑活動,農民工參加文化休閑活動的主要困難來自資金和時間。參與健康文化休閑活動是幫助農民工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的重要途徑。

通過參加職業培訓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農民工自身的文化素養和人文品位,幫助其科學、合理利用業餘時間,豐富文化休閑生活內容;拓寬生活方式的內容,培養積極參與健康文化生活的意識;針對農民工實際情況的需要,因地製宜、分類指導,特別是要重視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重視女性農民工精神文化需求,使農民工及其子女充分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融入城市的文化生活當中。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大眾媒體,較好利用豐富多彩的文化休閑活動的寬鬆社會環境,參與多形式、多渠道的文化休閑活動。

(二)心理谘詢助我心理健康

目前社會上已出現了專門麵對農民工的心理谘詢室,但往往門可羅雀。由於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一旦有了心理困惑一般都不會十分坦誠地同其他人交流和溝通。作為健康的三個方麵之一的心理健康還沒有被人們重視起來。對於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工更是遠遠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少農民工認為心理問題都是“富貴病”,而事實上他們是存在心理問題的高危人群。農民工心靈的門戶幾乎處於封閉狀態。他們的心理壓力是非常大的,普遍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性壓抑等。而農民工的壓力問題更需要高度關注,它是農民身上最普遍的心理問題的集中反映,更重要的是他們缺乏對自身心理問題的關注,常常引發一些家庭問題、人際糾紛,甚至會引發社會犯罪。就目前整個社會狀況而言,關注農民工心理問題還應該有相關的策略。譬如在這個群體中間選擇一些有威信、文化水平較高的人來進行專門心理培訓,讓他們在農民工群體中間“布點”,來宣傳心理知識解決心理困惑。如何關注農民工的心理問題,除了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緩解經濟壓力外,教育他們在平時調節自己的心情,向他們介紹常見的心理疾病和簡易自我療法,是心理谘詢工作者刻不容緩的社會責任。

在城市中,農民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要解決心理疾患問題,就要求農民工自己也要正視自身的弱勢,努力排遣客觀阻力,充分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創造自我。

在心理調適中,農民工要樹立自信,鼓足勇氣,自尊自強。雖然大家知道人與人之間是生來平等的,但現實生活中農村與城市之間,農村人與城裏人之間確實存在相當大的差距,而最重要的是農民工自己在精神上無論如何不能自卑,不能頹喪,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聰明才智,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命運,無論進城創業的道路有多麼艱辛、坎坷,隻要堅忍不拔,幸福和成功就會降臨自己的頭上。

關注心理健康,從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