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人,無論是在社會發展的哪個階段上,總要為生存而拚搏,為此,不得不死死盯住外部世界的一草一木,關注外部世界的種種變化,計較外部世界與自己的種種關聯。然而,往往對自己內部心理世界的認識十分缺乏,甚至是有意無意地忽略,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悲哀。

被忽略的東西並不會消失。事實上,被忽略的心理世界,也從來沒有消失,非但沒有消失,反而要以折磨人的焦慮、抑鬱、怨恨、嫉妒、自卑、孤獨、退縮、衝動、攻擊、偏執、多疑、逆反、執迷等形式,頑強地表現自己。這似乎是被冷落的心理世界在掙紮,又似乎是被忽略的心理世界,在對人的良知進行呼喚。人們對自身的心理越忽略,它表現得就越發強烈,最後,可以如同迷霧一樣,籠罩整個精神世界,阻礙一切心理活動的正常運轉和發展。這時,人們才肯停下來反顧一下自己的內部世界。然而,他們已經產生了通常所說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正確對待自己的心理障礙,是任何具有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人應有的態度。但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情況並非總是如此理想。因為種種緣由,人們對心理障礙的態度,可以說五花八門,從總體上進行歸納,大致隻有兩類。

第一類,是科學的態度。所謂科學的態度,可以總括如下幾句話:實事求是,麵對問題,注意分析,尋根問底。請求心理醫生幫助,徹底鏟除隱患,不給心理障礙留下餘地。

第二類,是非科學的態度。非科學的態度,表現形式繁多,但最常見的表現也隻有兩種,一種是忍,另一種是不正當的宣泄。忍的結果隻能使問題久久不能解決,本來不太嚴重的障礙,變得越來越複雜,像滾雪球一樣,越積越大;以不正當的方式進行宣泄,往往適得其反,不但不能排除障礙,反而容易造成惡性循環,使自己情緒越來越惡劣。對心理障礙的非科學對待,有時可以使人的人格漸漸偏離正常,影響正常的生活。

我國目前有超過1億的農民在城市打工,並且現在每年有1500萬新增勞動力湧入城市。他們承擔著城市許多髒、苦、累、險的工作,為城市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農民工的心理狀況主流是好的:吃苦耐勞,遵紀守法,積極進取。但是由於生活、工作的巨大壓力,精神生活的嚴重缺失,惡劣的工作、生活條件,在城市社會地位的低下等等原因,部分農民工的心理出現一些問題,嚴重者甚至患上心理疾病。由於民工自身對心理疾病的理解與認識不到位,造成不能及早辨識與治療心理疾病,嚴重影響健康,更不能很好地生活、工作與學習,對幸福生活造成很大傷害。本書就民工易患的心理疾病進行介紹,提供相應的治療方法,幫助民工樹立科學的態度,對自身心理問題有正確的認識,也有利於心理疾病的治療。

本書結構:全書分為九篇,分別是:民工生活及心理健康現狀,焦慮恐懼及心理健康維護,強迫症、壓力症與心理健康維護,心境障礙、自殺及心理健康維護,身心疾病與心理健康維護,飲食障礙及心理健康維護,精神分裂症及心理健康維護,人格障礙與心理健康維護,心理疾病的預防和保健。每一篇從案例分析入手,引發思考,接著是對基本理論知識的介紹,最後提供小貼士便於解決相關問題。

撰寫這本書的目的在於:使農民朋友您在讀完它之後,會獲得一些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學會自我分析和自我排解心理困惑的某些措施。那時,如果您覺得比未讀此書之前更加自如,覺得在自我心理調適和心理保健方麵比以往更有信心,那麼,我們將為實現了本書的宗旨而深感欣慰;如果您在今後的生活中,借助於健康的心理使自己更加完善,能力不斷提高,我們將衷心地祝賀您的成功。

時間倉促,書中若有錯誤與不足,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