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人的灰暗心理是與生俱來的嗎?

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看到人的自卑、虛榮、貪婪、嫉妒——人性之惡這一幽靈演出著一幕幕慘痛的悲劇和荒誕的鬧劇,讓人們自我憐憫、自我放棄、自我厭惡、自我毀滅。如何擺脫這種絕望,超越自我,實現真正的幸福人生呢?

幸福完全是掌握在每個人自己的手中的。為了實現生存的目的和意義,人們必須首先學會關注自己的內在生活,了解自我。那麼,讓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人的心理?按照心理學理論的說法,人的心理是人的生存狀態的反映。所謂心理是一種流動的直覺、感覺和概念,是一種人的本能反應、認知和理性行為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反映出“人”能夠被稱之為“人”的那些規定性的東西。中國古代心理學者認為:心即是理。這就是說“心”者,乃認識的主體之源,“理”者,乃自然的規律,人們生存的環境,以及社會生活的知識影響。每個具體的人都是具體世界中的特殊存在物,因此人性既是人心,又是每個人所稟受的自然法則之理,所以,人心有感性和理性活動的共性,又有差別,差別是宇宙普遍的“理”通過每個人的心、性表現為每個人的具體的心理。所以有百人百性之說;有各懷心思之狀;懂得愛與被愛者是人的一種心理;知道分享信息者又是人的一種心理;能夠移山填海者是人的心理;懂得鉤心鬥角、互相殘殺、攻城略地的也是人的心理……但這些都是從人的表麵的行為特征方麵看待人。人的心理活動實際上是世界上最為複雜的一種生物現象;一種最複雜的,試圖不斷地、完美地解釋宇宙,解釋自身精神現象的物質存在。除了表麵的特征外,人還有許多更為複雜的內在特征,比如虛榮、貪婪、嫉妒、欺騙、固執、報複、偏見、傲慢等等東西,這些東西既不屬於理性,也不屬於感性。但是缺少了,“人”就不能稱之為人了。所以姑且按照哲學的方法把它們也作為心理之規定性的組成部分,稱之為灰暗晦澀的心理。這些就是本書要研究的主要問題。當我們認識這些負麵心理時,我們更了解行為的出發點,繼而更了解個人的性格和心態,這都會幫助人際關係和改進自我。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果沒有好好地認識自己,確定目標,分辨是非,便會“人雲亦雲”,失去自我,或者變成醜惡的人性。

在此,我還要非常感謝潘宇小姐、範豔娟女士和嶽毅英女士對這本書的幫助。

陳棟墀

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