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對很多人來說都將是不眠之夜。期待了大半個月的《萌芽》終於到了。那篇未見其文,先聞其名的《病梅館記》也終於得窺全貌。
這篇文章,有人激動的熱淚盈眶,有人覺得一般,有人覺得不過如此。但大多數人都覺得名副其實,不枉十幾天的期待。當得起經典二字。
在《萌芽》新一期出版之後,第一篇具有影響力的評論很快就問世了。
著名作家顧步明在文學家論壇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文學與政治有著天然聯係》的評論。
他在開篇就寫道: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實一再證明,文學並不僅僅是教人戀愛的,文學與政治實際上有著天然的、甚至難以切割的聯係。
接著自然而然引導出《病梅館記》就是一篇政治諷刺文這一結論。顧步明在評論裏說,這篇文章句句說梅,沒有一句題外話。
而實際上卻是以寫梅為名,以喻人為實,字字句句譏切政治,寓意十分深刻。
這篇評論的出現就好像是一個信號,原本平靜的湖麵霎時間波瀾四起。關於《病梅館記》的評論一篇接一篇,蜂擁而來。
知名大V在圍脖上發表評論稱:“《病梅館記》篇幅短小,結構嚴謹,寓意深刻。”
著名時政評論員路人甲發表評論:
“政治和文學向來是不分家的,這點《病梅館記》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從這篇文章裏看到了思想自由之寶貴。
要實現民主自由,前提就是人民的思想的自由。思想的自由不是你麵壁十年在腦中冥思苦想的自由,不是你對著空氣說話的自由。
而是你運用各種工具和各種途徑——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等——表達意見和思想的自由。”
在這篇評論中,路人甲還用一個比喻形象的闡述了文學家和政治家的關係:
“文學家不過是報曉的雄雞,他們能給政治家提供真實的信息,在客觀上為政治家提供了服務。
但即便這樣的“雄雞”不叫了,朝霞也一樣會如期升起,而政治家缺少了“雄雞”的提醒,極有可能沉醉於自己營造的溫柔鄉裏,長睡不醒。”
最後,路人甲在評論的末尾呼籲: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不斷解放、觀念不斷更新、與時俱進的新時代。政府當納賢才,聽民意,隻有美麗開放的語言和思想之花才能結出民主的果實。
博客達人李天星也發表了一篇新博客:“作者作本文的主題,是表達要求改革、追求自由解放的願望……
這篇文章一共不過二百八十字,但行文緊湊,層次清楚,從梅的產地、評梅的標準、夭梅者的心計、梅的境遇到療梅的決心、行動、計劃、感慨。
層層深入,周密、充實地表現了文章的主題。文中用了不少整齊、簡短的句式,鏗鏘遒勁,富於感情,讀後使人感受到作者鮮明的愛憎和強烈的願望,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有好就有壞,有誇就有罵。誇的人恨不得把所有的讚美之詞都都一股腦的說出來,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以表達他們的激動心情。
罵的人也不甘人後,從各種角度找茬,把自己能想到的毛病都一一列出,然後又旁征博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以顯示自己的高明。
比如某著名作者就在自己的圍脖上寫到:“作者為什麼認為如此美麗的梅是病態的?是不是因為他心中的某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