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很快就過去了,第二天一早,洗漱好又坐上了馬車,往著五台山前進。幾天幾夜的搖晃,天兒也是越來越冷,好在她修煉了功法,抱著寶寶,都沒有被冷到。其他人都是越穿越厚。
前世她也來過五台山,五台山的海拔很高,氣候特征和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差不多,夏季濕度大,經常下雨,登山一定不要忘記帶雨具。像現在或者秋天來五台山遊玩,保暖衣是少不了的。要是想登東台看日出,必須必得去租棉大衣,不然受不了。
山上最大的寺廟南山寺,該寺始建於元代,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
寺內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點,內容包括佛教傳說、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案,刀工細致,構圖精妙,堪稱五台山一絕。這一特點在該寺的佑國寺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而且站在佑國寺最高層還可以遠眺五台中的四台,景致相當不錯。南山寺的建築也極具特色,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各殿之間迂回曲折,小徑通幽,令人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
顯通寺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俗稱“祖寺”。該寺位於五台山中心區、菩薩頂腳下。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時有所擴建,唐太宗時重建,易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朱棣賜名為“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宗朱翊鈞再賜額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出巡,再改名為大顯通寺,在掛著山門外兩側,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龍形和虎形,分別寫著“龍”、“虎”兩個大字,是唐代的遺物。大雄寶殿是舉辦佛事活動的場所,殿內正中央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塑像,整座大殿開闊疏朗,古色古香。無量殿是一座磚砌結構建築,該殿奇特之處在於殿內無梁無柱,殿外無廊簷,形製非常獨特,因此又稱為“無梁殿”,藝術價值很高,殿內壁上有走廊一圈,在走廊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麵貌。千缽文殊殿內供奉著鑄於明代的千缽文殊銅像,銅像上疊五個頭像,胸前有手六隻,其中的兩隻捧著一個金缽,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背後向四周伸出一千隻手,每隻手上都有一個金缽,每個缽內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造型非常奇特。銅殿鑄於明萬曆年間,是一座青銅建築物,高8.3米,寬4.7米,深4.5米,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隔扇的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非常精致。銅殿前原有銅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現僅留下兩座,八麵十三層,玲瓏秀麗,引人注目。在顯通寺前的鍾樓裏,有五台山最大的銅鍾幽冥鍾,鍾的外部鑄有楷書佛經一部,共一萬餘字,因為鍾聲綿長,又叫做長鳴鍾,也稱為長命鍾。
南禪寺,寺院規模不大,卻有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全寺可分為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包括大佛殿、東西配殿、南過門殿等,後院有僧房30餘間。大佛殿是寺院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唐代,進深三間,麵闊也是三間。殿內沒有柱子,梁架製作極為簡練,殿內的塑像都是唐代原作,17尊塑像分布在佛壇上,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邊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看情形似在講經說法。這些塑像,個個神態自然,佛壇四周有70多座磚雕,上刻著精美的花紋、花邊和蓮瓣。
塔院寺內有五台山的標誌性建築——大白塔,塔高約50米,通體潔白,塔頂上懸有兩百多個銅鈴,聲音清脆悅耳。在白塔的東邊還有一座小白塔,相傳此塔內藏有文殊菩薩顯聖時遺留的金發,所以又稱文殊發塔。藏經閣在大白塔北側,是一座木結構建築,內有用漢、蒙、藏多種文字所寫的經書兩萬多冊。
菩薩頂在五台山靈鷲峰上,相傳菩薩頂為文殊居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於北魏,曆代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山,大喇嘛居於菩薩頂,於是菩薩頂成了五台山黃廟之首。康熙每次朝拜五台山,都在菩薩頂住宿,並撰寫碑文,在東院過廳和後院,有兩座漢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麵分別刻有漢、蒙、滿、藏四種文字所書的碑文,均為康熙帝手書。
雅晴他們也非常幸運的住進菩薩頂,其實除了原始了點、空氣好了點、冷了點。她真沒覺得有什麼。康熙日日吃齋念佛,抄寫各種經文。他們幾個就日日出去玩兒,這不都快住了八天了,真是冷的很多人都受不了了。
終於,二月初八,康熙大手一揮。回京。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