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有一個人來找伯樂,說他的朋友給他帶來幾匹馬,他想讓伯樂給他相一相。伯樂頭也不回,問他:“馬帶來了嗎?”
“帶來了,在門外!”
“好了,把它放到我的馬棚裏去吧,我過一會兒再去看!”
過了一會兒,那人又來叫伯樂去看馬,伯樂說:“跟我的黑馬在一塊的是好馬,跟我的白馬在一塊的是劣馬,你自己到我的馬棚裏去看吧!”
那人用這種辦法果然挑出了好馬。
最後,伯樂告訴他說:“相馬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它喜歡與什麼樣的馬在一起,看人其實也一樣。”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可見朋友在每一個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一個人與什麼樣的人交朋友,他就接近於什麼樣的人。為人處世的第一條就是交朋友,知道一個人與什麼樣的人交朋友,一般就可以確定他是什麼樣的人了。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關於友誼的高論。孔子的《論語》中關於交友的論點就不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的提法為人門所熟悉。西方學者西塞羅、蒙田、培根、愛默生等也有不少關於交友的高論。到了當代中國,朋友更是“興旺”,什麼文友、商友、學友、棋友……派生出這麼多的友,恐怕也是現代社會強調分工的烙櫻年輕朋友則更喜歡創新,覺得“哥們”不定期不夠味,於是再加上個“鐵”,似乎表明現代人之間的友誼猶如銅牆鐵壁、堅不可摧。具體講,決定個人之因素甚多,包括出身、背景、環境、習慣、交友、階層、職業、生理、動機、願望等。故身為企業領導,要知道下屬的個性,必須客觀地了解對方體形、容貌、身世、品德、性格、修養、智能等情況,而加以深切體察,設身處地,了解對方品質及其身處的環境,再做合乎情理的評價,萬不可先入為主,臆斷處事。
在當代社會中,傳統的友誼內涵十分豐富,而友誼也常受到利用而被玷汙,友誼的誤區比比皆是。不過,我們還是堅信:“有了朋友,生命才顯示出全部的價值。智慧、友愛,這是照亮我們黑夜的唯的一光亮。”人生活於社會,不僅要和睦相處,還應該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關心。
一般地,看待一個人的朋友圈,能夠反映其人緣關係,能夠反映其生活狀況。一個用心交友的人,他能有效地改善人際關係,使生活變得更為充實、更加美好。
但知人識人者還必須知道多交必濫的說法,這是中國古人對交朋友的經驗總結。因為“朋友遍天下,知心有幾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加選擇,一味地以結交朋友為榮,則會整日忙於應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與朋友的周旋上,必然影響自己的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再者,結交的人多了,也必然影響到對朋友的觀察和鑒別,如果所結交的人中有品行不端或用心不良者,也很可能給自己帶來危害。在社會上,確實有這麼一種人,以廣泛結交朋友為榮,可以說三教九流,無所不交。嚴格地說,這不是在交友,隻不過是不負責任的一般交際行為。真正的朋友不在於相互利用,而在於共同的誌向和思想,在於互相幫助,使生活增加樂趣,讓友誼為生活再增加一些光彩。
交什麼樣的朋友,是人生一個重要問題。“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李克是魏文侯的幕賓。有一天,文侯向他請教:“先生曾經教寡人‘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現在要選拔宰相,魏成、翟璜這兩人,您認為如何?”
李克拒絕回答,他說:“這種人事問題,文侯您應該自己決定,第三者實在沒有置喙的餘地。”
可是文侯相當迷惑,無法下決定,於是誠懇地再三向李克請教。他舉出五種洞察人物的觀點,即:一居,視其所親;二富,視其所典;三達,視其所舉;四窮,視其所不為;五貧,視其所不齲五者足以定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李克所講的第一點就是看其交友。
如果平時交往的朋友都是“友直,友諒,友多聞”的人,不妨將此人視為第一流人物。如果交友不直,其人品隻可暫且存疑。西方聖哲亞裏士多德的名言“朋友是第二個自己”是對交友的最佳詮釋。一個有才德的人,都是平日師長的指導及朋友勸勉之功,故視其交友的情況,就可以知道他的為人。
所以,為人處世觀人心的第一條,就是看他的交友,沒看到他本人,卻先看到他的朋友,那麼,他的為人也就比較明了了。
看人心經
有一句名言是:人總是利用自己的行為和態度,去左右別人的行為和態度,因此一個人朋友的行動和態度就是他的“影子”。那麼,從一個人的朋友的身上,可以尋找到其本人的一些人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