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9章 看他是不是“牆頭草”(1 / 1)

俗話說:“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如“牆頭草”一樣的人。

秦檜進入仕途的時候,北宋王朝的統治已經走到了盡頭。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月,金軍渡過黃河,包圍了汴京(今開封)。本來就無意抗戰的欽宗,眼見敵軍已兵臨城下,便積極主張投降,幾次派人到金營求和。金軍提出了苛刻的議和條件,要宋朝獻出黃金500萬兩,白銀5000萬兩,牛馬各萬匹(頭),綢緞百萬匹,並割讓河北三鎮,還要以親王、宰相等作為人質。麵對諸多屈辱的議和條件,宋欽宗及李邦彥、張邦昌等昏君奸臣卻表示全部接受。但主戰派代表李綱等人堅決反對,主張組織城內軍民堅守汴京,等待各地親王軍隊的到來。李綱的主張得到了朝中大部分大臣的擁護,由此主戰派一時占了上風。

當時身為禮部侍郎的秦檜,看到主戰派一時聲勢浩大,便也隨聲附和,但又不敢觸怒宋欽宗。於是,他單獨向欽宗上了一道奏章:一是金人貪得無厭,要割地隻能割燕山一路;二是金人陰險狡詐,要加強防守不可鬆懈;三是召集百官詳細討論,選擇正確意見寫進和議之中;四是如金使前來不能引進宮殿。

當時欽宗正被主戰派的抵抗運動弄得寢食不安,看到還有像秦檜這樣體諒自己苦衷的“忠”臣,自然是喜出望外。不久,擢升秦檜為殿中侍禦史。由於李綱為首的主戰派的抵抗及全國各地的援軍紛紛趕來,金軍看到無機可乘便慌忙北撤了。

金兵撤退後,各路援軍被宋欽宗遣散。逃跑的宋徽宗又回到朝廷,李綱等主戰派將領遭到排擠。宋欽宗為首的投降派,以為敵人已去,不會再來,又可以安享太平,縱情歡樂了。可是,時過八月,金軍再次大舉南下,直抵汴京。宋欽宗慌忙召集百官商量對策。最初秦檜以為這次情形還同上次一樣,因此,把自己打扮成主戰派反對議和。但不久,他發現主戰派勢單力薄,形勢早已不同往日了。特別是宋欽宗議和的態度非常堅決,因此嚇得一聲都不敢吭了。

宋欽宗執意決定議和,將主戰派全部排擠出朝,而秦檜因及時轉向,兩麵討好不但未遭貶逐,還被提升為禦史中丞,權勢更大了。

小人擅長察言觀色,投其所好以求自保,會曲意奉承掌權者。在摸清掌權者的脾氣、秉性、喜怒、好惡的基礎之上,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言行、對策、審時度勢、見風使舵。通常,小人在處理事情采取行動時,從來都是先觀形勢,權衡利弊,斟酌得失,然後再決定是否可以付諸施行。在行動中更是小心謹慎、步步為營,力求周全穩妥而無閃失。如果事情的發展將對自己不利,他會立即轉變立場,甚至不惜反戈一擊,全然不顧及個人的人格和輿論的評說。他處世的目的是十分明確的:一切必須以自身的利益為轉移,趨利避害,為我所用。

這類小人,反映在職場上,就是沒有真正的是非立場,不從工作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而是如牆頭草,哪邊風硬哪邊倒。開始時表示支持你,是為了獲取利益,一看形勢不好就反戈一擊。遇到這樣的人,大可不必驚訝,我們應該慶幸在計劃實施之前就認清了他,自己沒有遭受更嚴重的影響。在今後的工作中,小心謹慎、嚴加防備,留意他的一舉一動,不在他的身上寄托希望就是了。

看人心經

牆頭草兩邊倒,它沒堅骨隻能隨風搖;為人骨氣最重要,追求真理才能走正道;唯權唯勢跟風跑,最終下場定糟糕;勸君莫做牆頭草,東倒西歪左右難,人格會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