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通考》者,伯潛就先君子建侯公遺稿殘帙,整理補編者也。全書分上下二編;上編為《諸子人物考》,下編為《諸子著述考》。
伯潛於二十七年春,挈眷避地,虱處滬上,忽忽四年,筆耕舌耨,無須臾之暇,得以溫故籍。三十年十二月,孤島沉淪,不可複居,乃又於翌年春倉皇返浙。時金蘭已陷,道梗,欲往浙南不可得。幸故裏尚存甌脫,杜門蟄居,得以苟全。因念老學雖如炳燭,猶愈於束書不觀。乃發故篋,曝楹書,埋頭故紙堆中。篋底有先君子遺稿殘帙,手澤宛然。檢而讀之,關於周秦漢諸子者,凡二十八篇。曰《史記孔子世家考》,《史記老莊申韓傳考》,《史記屈原傳考》,均錄《史記》原文,加以考釋;曰《孟子略考》,《荀子略考》,《墨子略考》,《商君略考》,《蘇秦張儀略考》,《稷下諸子考》,則但撮敘其人,加以考證,不複迻錄《史記》原文;蓋以史公所記或過簡略,或過冗繁而又與學術無關也。以上九篇,皆考諸子之人物者。曰《孟子考》,《荀子考》,《子思子考》,《曾子考》,《晏子考》,《陸賈新語考》,《賈誼新書考》,《鹽鐵論考》,《劉向所序考》,《楊雄所序考》,《老子考》,《莊子考》,《管子考》,《墨子考》,《商君書考》,《韓非子考》,《公孫龍子考》,《呂氏春秋考》,《淮南子考》,此十九篇,皆考諸子之著述者,大致以《漢書·藝文誌·諸子略》所錄為範圍。蟲鼠蝕齧,屋漏浸漬,間有損壞漫漶者,因為鈔補以完之,而父書可複讀矣。此三十一年事也。
初,伯潛讀近人胡適馮友蘭諸先生所著哲學史,覺有未安處,妄欲就諸子學說,有所申論。誌此已二十年,未敢遽爾奮臆命筆。及讀先君子遺稿殘帙,乃更欿然。蓋吾人於諸子人物之身世,著述之真偽,未嚐詳考,則不能讀諸子之書;於諸子之書,未能細讀,則無以知諸子之學說。若徒瀏覽近人所為哲學史或大綱概論之類,即欲於諸子學說有所評述,非人雲亦雲之耳食,即妄詡新奇之臆度,自誤誤人,亦徒貽笑而已。乃複就遺稿所考者,檢故籍,抒己見,補加按語,凡周歲而始完。此三十二年事也。
繼思先君子《史記老子傳考》既以“老子”為通稱而非專名,《老子考》既以《老子》為戰國時人所薈萃掇拾而成,非老子過關時自著;《史記孔子世家考》又謂諸子以孔子為第一人,諸子之書以《論語》為第一部;而其考諸子著述諸篇,獨無《論語考》,蓋以《漢誌·諸子略》為範圍,而《論語》在《漢誌》固錄入《六藝略》也。又於亡書偽書,均未之考。亡書,固不易考,且似不必考;偽書之待考,則尤甚於他書,如《太公六韜》《鬻子》《關尹子》《文子》《鶡冠子》之類是也。又如《公孫龍子》,今本僅存殘帙,先君子已為文以考之。《慎子》亦尚存殘帙,而獨付闕如。其考諸子人物也,重要者固已略具;待考者亦不乏人。且於西漢諸子,考其書而遺其人。則此稿似猶未完成者。爰為之補苴,以成完壁。補苴既竟,乃又重加組織,冠以緒論,殿以附錄,複曆二年有半,乃成此書。
伯潛少受庭訓,凡所誦習,限於經傳。比出就外傅,受業於李永年先生。李先生與先君子莫逆,喜瀏覽諸子。每於課暇,輒相與談諸子之學。伯潛雖常侍側,竊聞其緒論;然方在童年,未之留意也。四十年來,學殖荒落,自愧有負父師屬望之殷。今幸手澤猶存,父書可讀,曆時四載,勉成斯編。然欲就正於父師,而墓木已拱。撫今思昔,衋然不自知其涕之落矣!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五月伯潛序於上海新綠村之寄廬。說明:
一、儒家之《論語》《孝經》及本在《小戴禮記》中之《中庸》《樂記》《大學》《學記》《禮運》諸篇,舊皆列於經部。今以其性質與諸子為近,且可以考見自孔子以迄西漢儒家之學說,故列入。
二、名家之書,今存者僅《公孫龍子》殘本,《墨子》中之“墨辯”六篇,《荀子》之《正名篇》,雖非名家之作,亦闡發名學者,皆可以見戰國時之名學,故特提出,其《公孫龍子》並錄之。但因非名家之書,故本欄不曰“名家”而曰“名學”。
三、道家之《列子》,今存者為偽書,故未列入。但可以見魏晉間之老莊思想與頹廢思想,讀者亦宜瀏覽及之。
四、《呂氏春秋》與《淮南子》同為門客所作,同列雜家,但亦有別。前者純係雜集而成;後者則偏重於道家。讀者宜分別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