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世界和自身的感知、經驗、理解乃至係統性的理論化全有賴於我們獨特的、神奇的心智能力;如果沒有這種能力,那麼任何關於世界及自身的描述和想象將無從提及,因為如果喪失它,哪怕即使是一點點,我們的世界或“為我的世界”(the world for me)就將變得殘缺乃至無明。認知科學就是力圖全麵理解人乃至一切有情(sentient beings)的這種神奇而珍貴能力的本性。
曆史上,人類對心智探索大致經曆過宗教-哲學和心理學的時期,但是直到20世紀“認知革命”發生以來,人類才首次具備了對它進行全景——從不同學科(跨學科)和不同傳統(跨傳統)——透視的條件和能力。那些已經成形或正在成形的學科——哲學、生命科學、生理學、心理學、心理分析、語言學、神經科學、人工智能、人類學等——開始自覺不自覺地彼此進行著深廣的對話、借鑒、交融和會聚,隨後加入對話的還有東方“心學”傳統,如瑜伽、佛教、道家等。《具身心智:認知科學與人類經驗》一書就是當代這種研究狀況因緣會聚的產物。
心智以何方式存在?該如何探究它?人類一直須臾不停地經驗著它(第一人稱),也始終不渝力圖更清晰地透視和勾畫它(第三人稱)。“我”不僅由自我經驗的“目光”所揭示,同時“我”也生活在他人“目光”的揭示之下。
如果說前者是“主體的”,那麼後者就是“客體的”,而一個完整的“我”就處在“自我”與“他者”的關係之中,並在這個循環關係中顯現其完整性:我是一個處於他者目光中的自我目光,是一個具有客體性的主體性,或具有主體性的客體性;我既非純粹的物理之身,亦非純粹的靈魂之心,我是這二者的超越,是不二的(non‐dual)具身之心(embodied mind)或具心之身(minded body)。
這個循環關係(或不二性,或中道)是理解本書的樞紐,正如作者開宗明義地寫道:“本書以一種明確的信念作為開端和結尾:新的心智科學需要拓展其視野,同時把活生生(lived)的人類經驗和內在於人類經驗轉化的可能性囊括其中。另一方麵,一般的日常經驗必須拓展視野,以求從心智科學已取得的清楚明確的洞見和所作的分析中獲益。我們在本書中探討的正是這種在心智科學(認知科學)與人類經驗之間循環的可能性。”這個循環既是心智的存在方式,也是我們探索和了解它的認識論方式。
本書的翻譯始於2005年,最初由當時在讀的碩士生王球和於霞兩位同學於2006年譯了一個不完整的初稿。隨後延宕至2008年底交由李恒熙博士補全了翻譯,並作了第一遍的統校,最後由李恒威作了兩遍全麵細致的校對,並確定了最終的譯稿。在語言與思想之間,言不達意和言不盡意並不是偶然的,更遑論翻譯了。盡管完全的翻譯是不可能的,但這絕不是譯文質量的托辭。因此作為最終的譯校者,李恒威將對全書的翻譯負責。
李恒威
2009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