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關係的進一步深化,最開始稱作“××先生”的人,可改稱為“小×”,之後關係向更深處發展時,就直呼名字。
不僅戀人之間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其他關係的人之間也是如此。
比如說,對於初次光臨的客人,店員會稱之為“顧客先生”,而如果顧客對商店滿意,經常光顧此處的話,店員也漸漸熟悉了客人的情況,記住他們的名字。
“顧客先生”和“程立先生”相比,後者在心理上的距離更小,話題也自然開始摻雜私人的內容,親近感逐步加深。
初次見麵就會叫對方姓名的人,有不隻是把對方當成交涉的對象,而想當成特定的個人來認識交往的心理,這可以當成一種有好感的表示。
5.不叫名字,用“那個”等指示代詞稱呼
對長年相伴的妻子,有的男人會這樣稱呼。這些男人大多性格靦腆,不善於表達情感。
此外,有的女人提起自己家裏的人的時候,不說“我先生”、“我的小女兒”,而是叫“孩子他爸”、“妹妹”,即與在家時采用相同稱謂,這種女人凡事都以家庭為重,樂於充當賢妻良母的角色。
稱呼反映著人與人的關係。如果某人想親近對方,往往會稍稍改變一下稱呼,以便使親近感加深。所以根據一個人稱呼的變化,我們可以探測到他心理的變化。
不用官稱而改呼姓名的人,是想和對方保持親密的關係(縮小心理的距離)。
談話之中突然叫對方的名字的人,是想和對方接近、縮小心理上的距離。
由呼姓轉為呼名的人,是想和對方親近。
對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稱作“你”、“××先生”的人,是想和對方保持心理上的平等。
稱對方為“你小子”或“你這丫頭”的人,懷有進一步發展友誼或建立保護與被保護關係的潛在願望。
另外,在交際場上,我們還能從人們的自我稱呼上了解到他們的個性。
在工作場合中,使用“敝人”稱呼自己是非常得體的表現。但是在個人談話中也特別使用的話,就顯得過於迂腐,像是在宣告自己已是個成年人。這樣稱呼自己的人是希望別人看重自己,但是弄巧成拙,反而更讓人覺得孩子氣。
男性自稱“我”,以及女性自稱“人家”,表現出幼兒的氣質。這種人既有穩重而親切溫和的一麵,也有精明過人、心情浮躁的一麵。
使用“本人”這種詞語的人,以軍人和運動員居多,給人“硬派”的印象。他們是會以“可怕的臉孔”或“男人味”做訴求的人,令人意外的是,他們本質上是膽小或害羞的,對於上下關係很敏感,對他人的態度非常謙遜。
常使用“老子我”自稱的人,喜歡坦率、開誠布公的人際交往。
像歌手或演員一樣,在對話中使用自己的名字,向周圍人撒嬌的人,不僅孩子氣,而且也缺乏身為社會人士的意識。實際上,他們通常是故意表現出可愛與女性化的樣子。這種人對流行很難抗拒,對於華麗花哨的用品也非常憧憬。
從頭部動作操縱人心
頭部語言,簡稱首語,是指運用頭部動作、姿態來交流信息的非語言符號。點頭和搖頭是最基本的頭部動作。在通常情況下,一般人把“點頭”默認為一種同意、肯定或讚許的態度,與此相對,把“搖頭”默認為一種反對、否定或批評的態度,這就是所謂“肢體動作”對大腦思維的影響。
但是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理查德·貝蒂最近在這方麵有了新的發現。他認為不知不覺地點頭或搖頭的確能改變你對事情的看法。但實際上,有的點頭反而加強了心裏的反對意見;搖頭卻動搖了本來反對的想法。
為了證明這一新發現,貝蒂做了一個實驗:他讓82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戴上立體聲耳機,要求一半學生在聽的時候,每一秒鍾點一次頭,另一半學生聽的時候每一秒鍾搖一次頭。然後他在耳機裏播放了一段廣播,內容是鼓吹增加學費。
他讓點頭那組學生聽的廣播闡述了很沒有說服力的增加學費的理由,如增加學費可以開展小班授課。搖頭那組學生聽的是很有說服力的理由,如增加學費可以在校園裏種鬱金香,請清潔工,美化校園。結果搖頭那組學生的感覺是,搖頭使他們對自己心中原有的反對意見產生了懷疑,反而不那麼強烈地反對增加學費了。
這個實驗結果證明了人在點頭的時候並不一定是同意別人,而是進一步加強了自己原先的想法,搖頭反之。所以當看到一個人不停在點頭時,不要誤以為他是同意你的看法,而當一個人對你搖頭時,他也未必會最終拒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