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惑心理
各種字典、詞典把“惑”釋為疑惑、迷惑、困惑、惶惑。自惑,就是自我疑惑、自我迷惑、自我困惑、自我惶惑。在男女婚戀中,也存在著這種自惑心理,形成了心理障礙,往往導致愛情的失敗。
為什麼初次戀愛的成功率明顯地高達於多次戀愛者;而戀愛次數尤其是雙方戀愛次數都較多的人,戀愛的成功率反而較低呢?按理說,無論男女,經過多次失敗,在愛情問題上的成熟度相應提高,戀愛的成功率理應增加,可實際情況恰恰相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自惑心理在起作用。初戀的成功率高,就是因為不存在這種“自惑”的心理障礙。在眾多的異性中,你看中了某一個人,而對其他人視而不見,就是這個人有吸引你的地方,符合你的“審美意象化”,隨著交往和了解的增加,更加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兩人的情感是真誠、單純、坦率的,心理的比較度低,不存在同以往的戀人相比較、以及懊喪與否的問題,隻要自己感到中意,切合自己擇偶的理想“模式”,符合自己擇偶的審美意象化,就會自然而然地確定關係。多次戀愛以後,心態就不那麼單純了。他(她)會將現在的戀人與過去的戀人相比較;衡量他(她)們的優劣長短;他(她)會更加慎重其事,瞻前顧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力求盡可能避免重踏前轍;他(她)由於生活經驗的積累,更加世故,也更加講求實際,心理的負擔也更沉重,等等,這樣,雙方在談情說愛時心有戒備,相互設防,缺乏初戀時那種純真,矛盾衝突自然也就相應增多,戀愛的率自然也就比較低了。
愛情的自惑心理是一種消極有害的心理。所謂愛情“自惑”,就是在愛情上的自我疑惑、自我迷惑、自我困惑、自我怕惑、自我幹擾,使自身產生了心理障礙,以致形成了一種愛情的自我阻力,自己亂了自己的陣腳。當然,誰也不會給自己過不去,但由於不自覺地幹了一些蠢事,造成了自己愛情上的失敗。
愛情的自惑心理有各種表現,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一是自卑心理。自卑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因為相貌平平,有的是因為身材矮小瘦弱,有的是因為有某些生理缺陷,有的是因為家境不好,有的是因為出身卑微,有的是因為學曆不高,有的是因為職位低下,有的是因為過去曾有過失足,等等,不一而足。也有的人各方麵條件都不錯,但由於過去與異性接觸少,一旦與性接觸,就莫名其妙地感到自卑,就像電影《我們村裏的年青人》中的曹茂林,他勤勞、樸實、忠厚而聰明,什麼活一學就會,外號叫“七十三行”。他愛著同村姑娘孔淑貞,但他在孔淑貞麵前,又害羞又緊張,狼狽不堪,甚至語無倫次,結果自然也就談不下去了。這是最常見的自惑心理。
二是自負心理。與自卑心理相反,有的人自身的長象、經濟條件不錯,自視甚高,提出了過高的擇偶標準。據報刊調查,在京、津、滬等大城市,有一些大齡女青年找不到愛人,就是這種自負心理在作怪。她們或認為自己出身於高幹家庭,要求男方也是高幹子女;或認為自己家庭經濟條件優裕,要求男方的家庭經濟條件至少不要比自己的家庭差;或認為自己是碩士、博士,要求男方學曆比自己高,至少不要低於自己;或認為自己的工作崗位好,職們高,收入多,要求男方不比自己差。她們自我感覺良好,堅持擇偶的高標準,不肯屈尊俯就,結果“高不成,低不就”,就隻好作“單身貴族”、“獨身女郎”了。
三是對比失落心理。這是指一個人有過多次戀愛的經曆,總是拿後麵的戀愛對象與前麵的戀愛對象比,這種相互對比必定會幹擾心理的平衡效應,從而造成了愛情上的自惑心理。
互補心理
馬克思常把夫妻關係比喻為一隻圓球,而夫妻各方隻是圓球的一半。馬克思說,每個青年人的重要任務就是找到那個和自己相配的另一半。然而,並不是任何兩個半球都能組成一個吻合的圓球。“相配”,在這裏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組成理想的圓球,兩個半球必須“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