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何謂健康的心理(1 / 2)

古往今來,人人都希望健康。因為健康總是與家庭的幸福、學業的成功和社會的發展聯係在一起的。有人曾這樣描述:人生有兩大意願,一是家庭幸福,二是事業有成。如果家庭幸福為10分,事業有成為100分,那麼健康就是0前麵的那個“1”,可見沒有健康一切都無從談起。

什麼是健康

健康一詞,按照傳統的觀念和習慣的看法多限於生理健康,主要是指軀體發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而很少考慮心理方麵的健康。例如,《現代漢語小詞典》(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對健康的解釋為:“(人體)生理機能正常,沒有缺陷和疾病。”《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把健康界定為:“人體各器官係統發育良好、功能正常、體質健壯、精力充沛並具有良好勞動效能的狀態。”這樣理解顯然是不全麵、不完整的。人既是一個生物性的個體,也是一個社會性的個體。人的健康不僅受生物因素的製約,也受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WHO)1946年成立時,在其憲章中對健康的含義做了科學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麵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就是說健康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應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三個方麵,表現為個體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種良好的機能狀態,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沒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發揮心理對機體和環境因素的調節功能,保持與環境相適應的、良好的效能狀態和動態的相對平衡狀態。

心理因素與疾病

被譽為中國國寶之一的中醫一開始就將精神心理因素列入致病原因,一方麵強調外邪入侵體內而致病,另一方麵也不忽視“七精致傷”“病從心生”。中醫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因為心髒為五髒六腑之首,所以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中任何情誌失調,都可傷及心髒,而心傷則會聯動起其他髒腑功能的失調。

心理因素,情緒狀態既可致病,也可加重已有病情。我們常聽說某某經醫院檢查確診為癌證晚期後,幾天,幾星期之內便蒼老許多,仿佛換了一個人,幾個月甚至一、兩個月就命歸黃土了。其實到檢查出癌證時為止,癌症已在體內和平共處了幾年、十幾年的大有人在。為什麼十幾年來能正常生活、工作,而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癌症就立即倒下了呢?這正是心理因素對健康影響力的集中體現。人們平時從各種傳媒中知道癌症是絕症,是死亡魔鬼,一聽說自己也患上了癌症,就立即聯想到自己在劫難逃,於是精神崩潰,陷入絕望之中。一時間,對死的恐懼,對生的留戀,對親朋的牽掛,對未了的事業的遺憾一齊襲來,悲懷難遣。在這種高強度的心理壓力之下,身體的各種機能急劇減弱,對疾病的抵禦力大大降低,癌變便如一名猛將入無人之境,勢不可擋,急劇發展,導致悲劇迅速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