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相由心生(1 / 3)

☆麵相

麵相對於一個人來說就是一個標簽,比如人們常用“麵善”來形容一個人看起來很好接近或是看起來似曾相識。麵相是一種透過觀看一個人麵部特征的方式來論命運的學說。

關於麵相的善或惡,往往是在小孩子身上體現的最明顯,因為他們總是根據一個人的長相來判斷是好人還是壞人。根據一些資料表明,一個人的相貌是具有吉凶的,個性善良的人,通常是有看來善良的麵相;心地凶惡的人,通常具有比較凶惡的麵相。不過,這並不是定論。有一句話叫“麵善心惡”,就是說看起來善良的臉,心地卻是邪惡的;又有一句話叫“麵惡心善”,則是說一張看起來邪惡的臉,但其實心地是善良的。總之,判斷一個人的麵相並不那麼容易。雖然,有些比較敏感的人,可以憑直覺判斷一些麵相的分析。但並不能全麵用直覺來判斷一個麵相的吉凶,這是非常不科學的。

☆麵相與心

心不僅僅是人體中的一個器官,它還是一種境界,它充滿了美妙的玄機。如果你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你會發現你聰明、自信、漂亮。如果你擁有一個悲觀的心態,你會發現你愚笨、自卑或是有張醜陋的嘴臉。境界的高尚就象征著人的品格,它決定著人的麵相,一個人的心靈之美、性情之美和情感之美大部分都會折射到相貌上。所謂“相由心生”,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相由心生”源自一個典故:據說唐朝裴度少時貧困潦倒。一天,在路上巧遇一行禪師。大師看了裴度的臉相後,發現裴度嘴角縱紋延伸入口,恐怕有餓死的橫禍,因而勸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奉行,日後又遇一行禪師,大師看裴度目光澄澈,臉相完全改變,告訴他以後一定可以貴為宰相。依大師之意,裴度前後臉相有如此不同的變化差別是因為其不斷修善、斷惡,耕耘心田,相隨心轉。

“有心無相,相逐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這句話說明:一個人的相貌是會隨著他的心念善惡而改變的。縱使他現在已經有了凶惡的麵相,可是他卻經常起慈悲心,那凶相不久便會轉化為吉相。反過來說,縱使他現在滿臉福相,如果他不知行善積德,經常起貪愛和憎恨的念頭,那福相便會逐漸消失。所以,心是麵相的樞紐。

“相由心生”一詞在佛經和相學中都是有據可考的,佛學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現形式,與“性”相對,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質。相學的相則是指麵相。在佛學中,“相由心生”出自佛教經典《無常經》,佛曰: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物事皆空,實為心瘴,俗人之心,處處皆獄,惟有化世,堪為無我。我即為世,世即為我。

所謂“相”,即是我們平日生活中所見識到的諸事物之表象。指事物之相狀,表於外而想像於心者。大乘義章三本曰:“諸法體狀,謂之為相。”唯識述記一本曰:“相謂相狀。”法華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醜是相。所謂相由心生,即是闡述了一種超脫的唯心主義哲學。《金剛經》有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說的是世上景象,不過光影;愛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見相,是由於心中有相。如來說勿著相,也就是讓弟子們不要為塵世間的幻象所蒙蔽,應當一心求解脫,求大同,求真理。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在看相玄學中“相”的意義一般是指麵相,也概指整個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說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有什麼樣的麵相,一個人的個性、心思與作為,可以通過麵部特征表現出來。這裏的“相”不是指一時相貌的改變,而必須從長期的角度來理解,前麵所說的裴度的故事便是如此。在《四庫全書》(康熙版)中關於看相的內容有這樣的論述,如“七尺之軀不如七寸之麵,七寸之麵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另有:“未相人之相,先聽人之聲,未聽人之聲,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觀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