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施的魔法之地球上人類的分布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種性質的物質會聚在一起,而人也可以按照其品質和興趣而形成團體,這些團體的種類五花八門,正式些的有書畫協會,趣味性的有左撇子協會,最貼近生活的人類團體則莫過於菜市場了。其實世界上各個人種的地域性分布也是可以用這樣的原理來解釋的,隻不過影響分布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氣候風土、曆史傳統以及和周圍國家或地域的關係等,血型也是其中一種重要的影響因素。
如果說血型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國民性或者是一個民族的民族性,那恐怕有些言過其實了。但是科學家們通過上百年的血型研究,發現了血型在地域、國家、民族乃至人種分布中起著微妙而且有趣的作用。
先舉個最極端的例子,世界上隻有O型血型的民族,是北美印第安人和南美印第安人。雖然由於近年來的通婚混血,美洲印第安人已不能說是百分之百的O型血民族,但是據美國人類學家施奈特報告,純印第安人有92.3%是O型血。
亞洲人則是以B型血為主,如印度、中亞、蒙古、朝鮮,以及中國北部、東北部等,B型均占30~40%,有的地方甚至超過50%。以蒙古人種為例,B型血的特質在這個民族身上一覽無遺。B型血民族的活動範圍廣大,喜歡四處漂泊遷徙,這同強調安定的A型血+O型血民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世界上幾乎沒有單一的B型血國家,可能就是因為B型血人天性不喜歡受到約束,喜歡四處闖蕩有關。日本雖然是個屬於亞洲的國家,但是從血型的結構上看卻是個半西方血型半東方血型的國家,日本是A型血+O型血主體,雖然這與大部分的歐美國家相似,但是B型血人占的比例又高於歐美國家,所以國家整體的風格就跟那些國家不是那麼相似。
相關資料上顯示,古代的歐洲人似乎是A型血和O型血的民族。比如被稱為“古代的幸存者”——居住在比利牛斯深山中的巴斯克人,基本都是A型血和O型血。巴斯克人社會建立了嚴格的家族單位製,有著嚴格的長幼觀念,但是這種製度因為缺乏靈活性,所以導致了技術文明發展太過於遲緩,這就是A型血+O型血社會的主要特征。科學家們發現,歐洲社會至今仍然是這樣血型結構的社會,所以許多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性格裏大多有崇尚自我意誌、競爭和坦率等特點,多與這種O型血的氣質有關。
再拿我國的整體情況來說,根據《人類血型遺傳學》中的調查,中國大陸各民族ABO血型比率是A型血占27.9%,B型血占29.2%,O型血占34.4%,AB型血占8.5%。依照這個百分比,我們可以簡單把它換算成3:3:3:1.在一位日本學者眼裏,中國是血型結構最佳的ABO鐵三角中以B型血+O型血為主體的國家。中國社會經曆了漫長的曆史演變過程,其間更替了幾十個朝代,幾乎每個朝代都有過昌盛時期,都曾有意識地融進不同民族血型來優化整個民族的血型比例結構。例如明朝的大航海家鄭和,就是以O型血居多的回族人。由他統率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航隊,最早完成了亞非航海路的壯舉。從他的忍辱負重、堅韌不撥以及智勇超群的特質上看,幾乎可以肯定他是一位O型血人。比如,在元朝時期,就是由當時征服歐、亞兩大陸驕橫一世的B型血民族——蒙古人建立起來的。再比如,唐朝強大軍隊的統帥行列中,也有不少朝鮮族大將和維吾爾族大將。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血型研究的國家,早在13世紀民間就有滴血驗親這一鑒定方法,在原理上類似於現代的血型交叉反應。雖然這些方法在今天看起來是缺乏科學依據的,但從曆史學的角度來評價,仍然不失為一項有意義的嚐試,因為當科學家真正發現和確定人類第一個血型係統時,已是190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