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斷代工程介紹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個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曆史上夏、商、周三個曆史時期年代學的科學研究項目,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的係統工程。該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九五計劃”中的一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該工程正式啟動於1996年5月16日,2000年9月15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驗收。
這一科研項目,涉及曆史學、考古學、天文學、科技測年等學科,共分9個課題,44個專題,直接參與的專家學者達200人,對傳世的古代文獻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進行了搜集、整理、鑒定和研究;對其中有關的天文現象和曆法記錄通過現代天文學給予計算從而推定其年代;對有典型意義的考古遺址和墓葬材料進行了整理和分期研究,並進行了必要的發掘,獲取樣品後進行碳-14測年。
工程目標為:
1.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較準確的年代。
2.商代後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較準確的年代。
3.商代前期,提出比較詳細的年代框架。
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都約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紂之年)定為前1046年。依據武王伐紂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確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來的年表和西周諸王年表。
在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後,來自中國國內和國際的質疑便不絕於耳。某些國外人士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有“政治背景”,是中國政府在搞民族主義,有一些學者還對該工程的“學術道德”產生懷疑。在2000~2003年進行了三次辯論。斯坦福大學退休教授倪德衛在《紐約時報》上撰文,便斷言“國際學術界將把工程報告撕成碎片”。但亦有人認為所謂的“國際學術界”一貫漠視中國本土研究成果,對中國曆史沒有發言權。
中國政府並沒有對這些問題進行封鎖,網絡上隨處可以見到關於爭論的介紹與討論,中國政府也為此展開大規模論爭,提出支持自己觀點的各種理據,支持工程學者深入研究。有些國外學者不承認中國政府的努力,認為隻要是中國政府支持的此類研究一定就有政治目的。而大陸不同意工程報告的學者也被這些國外學者加上“正義凜然”的標簽,說成是“無力對抗政府”。
無獨有偶,在殷墟遺址未被大規模發掘前,國外根本不承認中國曾經有商王朝存在過。“欲滅其國,先去其史。”保衛國家,不僅要保衛國家的領土,更重要的是要保衛國家的文化。文化是國家的凝聚力和根源。
所幸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收藏者意識到了這一點,積極尋找、捐獻有利於斷代工程的文物。
在此,本書呼籲各界朋友,留意身邊的青銅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石器,若有利於斷代工程,請與斷代工程組聯係,雖不一定能升官發財,但肯定能助民富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