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疏導學生的心靈世界(1 / 3)

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已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得到全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如何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導?這是不少中小學教師比較關心的問題,有些不聽話的孩子甚至令他們傷透腦筋。為此,專家指出,教師應該因材施教,了解並掌握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用正確的方法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作為人的全麵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素質必須適應形勢的發展。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輔導,使其健康發展,是我們一線教師所麵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處在心理結構的最高層,它不僅影響人的認識、情感、意誌、個性等,而且還是人的行為的最高調節者。青少年隻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生活有一定的目的,前進有一定的方向,才不會沉湎於身邊的瑣事中,才能正確客觀地反映周圍事物,正確對待生活中的矛盾,防止心理失常,矯正不良心理,促進心理健康。

記錄自己的心路曆程。用日記、周記架起心靈之橋,作為班主任,要想真正了解學生,首先要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不但做好他們的師長,更要做好他們的朋友,唯有這樣才能走近學生,了解他們的心聲。於是我就利用日記、周記和學生進行心靈對話,對學生的日記和周記進行愛心點撥,對學生的心理矛盾進行疏導和調節,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重視和愛撫。

有的學生一時學習成績不理想,就認為所有的老師都瞧不起他、鄙視他,自卑感非常強,上課不敢舉手回答問題,有的老師也忽視了對他的引導,這樣學生在學習上缺少了積極性,精神也萎靡不振,意誌開始消沉,時間一長,成績就下降,有的甚至封閉自己。這對學生的成長非常不利。

對此我就讓學生敞開心扉,把自己心中的困惑寫在日記或周記中,在此之前我給學生一定的心理暗示,告訴學生,老師一定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絕對不會因哪一個學生的家庭條件不好,自身情況特殊或者學習成績不理想而歧視或者另眼看待,我還向學生保證,一定給學生保密,否則就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職業道德就不過關。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寫日記和周記時,不少學生遇到思想上心理上的矛盾,就會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自己的心理困惑寫出來,我細心認真閱讀學生的日記,傾聽他們的心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評語中我告訴他們:一時的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永遠沉淪;家庭的不幸並不可憐,真正可憐的是自己沒有誌氣去改變它;我們沒有能力改變別人,但有能力改變自己;機遇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老師相信你,鼓起勇氣,走出困境。

工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一段時間的真心撫慰,學生的心理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開始和老師說真心話了,有的學生把父母吵架,與同學鬧別扭,甚至哪個男同學給哪個女同學寫信也寫到日記中給我看。從老師這裏學生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我,並逐漸走出心理誤區,消除了過去的自卑感,自覺尋找陽光、尋找朝氣、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快樂。

多渠道展現學生的風采,培育學生自信。開展這項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揚起自信的風帆,相信“我能行”。我們學校開展的活動比較多,例如藝術節、科技節、趣味運動、英語麵麵觀、淨化心靈大看台等等,每次活動都有很多項目,我鼓勵學生全員參加,並把他們的進步在“展我風采”專欄中展示出來,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在進步中找到自信,在發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感受生活的陽光。

建立家校教育網絡。青少年的成長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他們的成長與家庭、學校、社會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往往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許多家長對於孩子不是過於溺愛就是過於嚴格,過於重視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孩子本身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的培養,或者自己置身事外,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導致許多青少年出現沉迷網遊、逃學厭學、離家出走、親情淡漠等問題。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現在的家庭貧富不等,一個班級內學生的家庭狀況也是形態各異,由於家長受教育的層次不一樣,學生受家庭的影響不同,造成學生素質高低不等的原因也不一樣。我通過電話聯係、登門家訪、書信傳遞、相邀到校等方式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各方麵的細微變化,為學生解除一些不必要的心理麻煩,開闊學生的心胸,掃除學生成長中的不利因素,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小張是去年從外地轉學到我班上的一位男生。初次見麵,問他話時,他總是眼皮不抬地小聲回答。除了覺得他長得眉清目秀,有些靦腆外,沒有其他什麼印象。時間不長,就開始出現各種不盡如人意的狀況了。先是陸續有同學反應他罵人、打人,對同學態度粗暴;接下來就是完不成作業,有時上課哼小調,大家安靜寫作業時,他喜歡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動作,引得大家哄笑。對老師的批評、教育滿不在乎;對同學的幫助嗤之以鼻。平時喜歡獨處,課間不參與同學們的遊戲。喜歡看課外書,常常陶醉於書中人物的故事中,喜歡嘲笑同學的無知,但自己又做不好。與同學、班級之間仿佛築起一堵高牆。根據他的表現,我認為該生心理上有一定的心理障礙,由此導致了他的異常行為,於是我通過家訪,與其家長進行了一次暢談,了解到他的成長背景,分析造成他畸形心態的原因。原來他的父親大學學曆,經商。其母高中學曆,為了他辭職在家。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優越,父親望子成龍心切,他的業餘時間幾乎全被安排學這練那。對他的學習成績、行為表現等父親從來沒有滿意過,常對兒子說諸如此類的話,“當年你爸如何優秀,你為何不知爭氣?”“你太令人失望了!”結果是輕則一通批評,重則一頓痛打。這給孩子心理上造成了極大的壓力。由於父親的期望過高,超出孩子的實際能力,使他的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心理焦慮的產生。其母親又非常溺愛孩子。夫妻也常為兒子的教育爭執。這更加重了小張心理焦慮的程度,最終導致他心理上的失衡,出現了以上諸多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