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真誠是溝通的前提(1 / 1)

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聽到學生說:“我喜歡××老師,因為××老師對我很好。”“我願意聽×老師的話,因為×老師對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老師對我真關心!比我的父母還理解我”……學生接納了教師的關心,才能接納教師對他們的教育。在學校裏,幾乎每位教師對學生的期望都是良好的,但是並非所有教師對學生的關心與良好願望都會被學生所接受,或者說不同的教師即使對學生有同樣的教育要求和願望,被學生接受的程度也不一樣。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在與學生談心時,學生對他們的真誠度的感受不同,或者是他們對學生的真誠度不同,教育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所以,班主任在與學生談心時,最基本的態度是要誠懇。誠懇的談話態度,是在友好氣氛下進行談心的基礎,同時也能增加雙方的心理寬容度。而誇誇其談,說大話、空話、假話易給人留下華而不實的印象。說話態度過於謙恭,又易使人覺得虛情假意。因此,把握好這個度,態度誠實,一般而言,學生會產生談話的願望。

誠懇的談話態度易使師生間相互信任

相互信任是班主任與學生談話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當班主任獲得學生信任後,學生對班主任的反感就會被克服,學生會把班主任看成一個可以親近的人。隻有達到這種信任平衡,才能使師生心心相印、無話不談。同時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在傾聽他的談話,在尊重他。盡量使學生意識到,教師對全麵的真實的信息感興趣,而不喜歡弄虛作假;教師對工作認真負責,對班級全體學生都很負責。學生若能反映真實情況,訴諸實言,便是談話的最大成功。

誠懇的談話態度也易於師生間情感的交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班主任隻有先動之以情,才能對學生曉之以理,做到和風細雨、情理兼通,及時發現並表揚其優點,使學生在師生間情感的交流中,感到老師的關切與愛護。“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與學生談話,不可忽視情感的作用,因為情感是教育信息通向學生內心世界的“橋梁”。要架設這座“橋梁”,關鍵在於寓理於情,以自己積極的情感體驗影響學生,努力創設愉快、寬鬆的談話氛圍。這樣才能引起肯定性的情緒反應,使學生愉快地、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教育。

人們在感情相融的心境下交談,易產生求同和包容心理,能增強對對方觀點的接受性,減弱排斥性。

談心過程是一個交心的過程。從教育者的角度講,它是心靈感知的輸出者;從學生的角度講,它是敞開心扉接受教育者心靈感知的輸入者。班主任教育學生的實質是師生兩顆心愉快的碰撞,在師生雙方不斷的碰撞中,實現感情的交流、融洽、升華,由情知到理知。談話更是如此,語言交流是情感交流的表現形式。為達到師生情感融洽,班主任必須以真誠的師愛贏得學生的信賴,以深沉的師愛激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以高尚的師愛教學生怎樣去愛。隻有這樣,師生的心才會貼近、融洽,談心才能有好的效果。

除了談話時態度要誠懇外,班主任還要通過其他方式將自己的真誠傳遞給自己談心的學生。

首先,班主任要能夠自我接納與自信。自我接納是指有勇氣麵對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解自己內心世界中軟弱、陰暗和脆弱的地方。在這個接納自己的過程中,也對別人的內心世界感同身受,可以體驗到每個人都需要得到外界的支持和寬容。這種正視自己內心世界的方法,本身就是真誠的品質在不斷成長的過程。放下麵具,在與學生談心時越能流露出內心的真實,就越有人情味,越能對學生產生感染力。自信來源於對自己的了解和由此產生的安全感、自在感。當班主任在心靈深處感到安全時,就不會構建種種防衛麵具來偽裝自己。自然地,他會給學生帶來安全的談心氛圍,也就幫助了學生在這種人格力量的感染下接受他的正麵影響。

其次,要勇於向學生承認自己也有無知、犯錯誤、存在偏見的時候。人不可能完美無瑕,因為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也就可以接受學生的錯誤、無知和不完美。這樣的表達可以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談心距離。

總之,真誠是談心的前提和基礎。班主任在與學生談心時,隻有首先做到態度真誠,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取得良好的談心效果。

(高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