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朋友是你的潛能加油站 (4)(2 / 3)

耿柱是一代宗師墨子的得意門生,他自己對此也非常得意,不過,令他自己非常不解的是,他老是受到墨子的責罵。有一次,墨子又責備了耿柱,耿柱覺得自己受了非常大的委屈,因為在許多門生之中,自己被公認為是最優秀的,但自己又偏偏是遭到墨子的指責最多的一個,這讓他感覺自己很沒麵子。

終於有一天,在耿柱有一次遭到墨子的責備以後,他憤憤不平地問墨子:“老師,難道在這麼多學生當中,我就是如此的差勁,以至於要時常遭您老人家責罵嗎?”

墨子聽後反問道:“假設我現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應該用良馬來拉車,還是用老牛來拖車?”

耿柱回答說:“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馬來拉車。”

墨子又問:“那麼,為什麼不用老牛呢?”

耿柱回答說:“理由非常簡單,因為良馬足以擔負重任,值得驅遣。”

墨子說:“你答得很好,我之所以時常責罵你,也是因為你能夠擔負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導與匡正你。”

以上講到的這個墨子與耿柱的故事,其實也是虛心接受別人意見的更進一步的要求,即變被動為主動,虛心向別人求教,這樣你的潛力才不會被自己無端埋沒。

若你在某些問題上處理不得當時,如果有人向你指出你的缺陷和不足,不管你對此抱什麼態度,接不接受,采不采納,應該說你都是幸運的,因為至少你已經有了一個改正的機會,至於接受還是不接受,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但當一個人犯了錯誤,同時你周圍的人任由你犯錯誤而不聞不問時,那麼你是很不幸的,因為你正陶醉在自以為是的錯誤裏而渾然不知,也許馬上就要泥足,遭受滅頂之災。

因此,一方麵,在麵對別人的意見、建議和批評時,我們要正確麵對,虛心接受和采納;另一方麵,當其他人沒有對我們提出相關的意見、建議甚至批評時,我們更應該主動去尋求別人的意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博采百家之長,這樣才有利於我們正確地麵對問題和處理問題,才能更好地運用自己的潛力解決問題。

不妨來點前置性批判

三峽大壩截流成功時,記者向兩院院士、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技術委員會主任潘家錚提問:“誰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潘家錚回答說:“那些反對三峽工程和提出了許多不同意見的人貢獻最大。”潘家錚認為,持反對意見者從國力能否承受、移民如何安置、生態怎樣保護、文物怎麼保留等方麵提出了一係列問題,使決策者不得不進行充分討論,以解決一個又一個“不可行”問題。當這些“不可行”被一個個解決後,真正科學的決策也便產生了,這也就是“反對意見和不同意見”的價值和貢獻之所在。要是沒有這麼多反對意見,就不會有如此科學的決策,也許會給國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據介紹,在國外,為了避免工程留下遺憾,往往在動工之前,首先要對設計方案及規劃進行批判,且由專業群體來操作。這種前置性批判,並不都是“全盤否定”,而是從各個角度提出質疑,使方案和規劃更完善。反對性意見也好,不同意見也好,都是另一種判斷、另一種思路,對主導性意見是有益補充。大量事實證明,好決策往往是以前置性衝突意見為基礎的,而不是從“眾口一詞”中來,三峽工程的例子更是為此做了最好的詮釋。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往往就是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優點,看到了自己的過人之處,但他們絕不會因為自己在某些方麵稍優秀於旁人就不謙虛。他們的過人之處越多,他們就越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當別人指出他們的不足時,他們都能謙虛地麵對。這就是他們能夠不斷提升自我,自身潛力不斷地攀升,最終成就一番偉業的原因。

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總是自以為是。隻有這樣,一個人才能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運用自己的潛力,走到一個別人達不到的高度。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因此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有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地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