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盡力而為”與“努力”之間,確實存在巨大的差距。努力,這是一些全球知名企業對自己員工的基本要求,並已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不努力隻想偷懶會使人墮落,無所事事會令人退化,隻有勤奮踏實地工作才是最高尚的,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和樂趣。
如果說懶惰和貧窮是一對孿生姐妹的話,消極和懶惰就是一對孿生兄弟。人類天生就有許多劣根性,懶惰正是其中最難消除的劣根性之一。
有位富翁到一個貧困地區遊玩,當他目睹當地一戶貧困人家吃飯的情形時禁不住落下淚來。這戶人家吃飯的碗竟是幾隻破得不能再破的陶罐,更讓他吃驚的是全家連一雙筷子都沒有,都是直接用手抓的。
這位善良的富翁無比同情,決心要幫助這戶人家擺脫貧困。當他走這戶人家的家門後,又馬上改變了主意,因為他看到這戶人家的房前屋後都長著適合做筷子的竹子。
身處竹林卻沒有筷子,故事中的這戶人家真算得上是懶惰的典型,自然難以得到同情。看來,懶惰和貧窮確實相生相伴。
世界上懶惰的人已經夠多了,我們需要更多主動積極的人,更多關注世界光明麵的人,懶惰隻會使我們心灰意懶、怨天尤人。
許多人都抱著這樣一種想法,我的老板太苛刻了,根本不值得如此勤奮地為他工作。然而,他們忽略了這樣一個道理:工作時虛度光陰會傷害你的雇主,但受傷害更深的是你自己。一些人花費很多精力來逃避工作,卻不願花相同的精力去努力完成工作。他們以為自己騙得過老板,其實,他們愚弄的隻是自己。老板或許並不了解每個員工的表現或熟知每一份工作的細節,但是一位優秀的管理者很清楚,努力最終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可以肯定的是,升遷和獎勵是不會落在玩世不恭的人身上的。
在工作中偷懶也許能讓你獲得一時的便利,但卻在心靈中埋下隱患,從長遠來看,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一旦養成投偷懶的習慣,一個人的品格會大打折扣。做事不能善始善終的人,其心靈亦缺乏相同的特質。他因為不會培養自己的個性,意誌無法堅定,因此無法實現自己的任何追求。一麵貪圖享樂,一麵又想修道,自以為可以左右逢源的人,不但享樂與修道兩頭落空,還會悔不當初。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一位年輕人決定離開故鄉,去外麵的世界闖蕩。臨行前,他來到一位智者那裏請求指點。智者信筆寫了三個大字,對年輕人說:“人生的秘訣,隻有六個字,這是前三個,剩下的三個字等你回來我再告訴你。”
年輕人一看,是“不要怕”三個字,他領會了智者的意思,自信滿滿地離開了故鄉。每當他陷入困境的時候,就想起智者的那三個字。幾十年後,年輕人已人到中年,兩鬢斑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留下了很多遺憾。他懷著惆悵的心情回到故鄉,又去拜訪智者,尋求人生另一半的秘訣。然而,此時智者已去世了,智者的兒子取出一個信封,說:“這是父親生前留給你的,他說你有一天會再來。”年輕人拆開信封,拿出一張紙來,上麵赫然寫著三個大字:不要悔。年輕人頓時如醍醐灌頂,心境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