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順其自然,讓生活簡單一點(1 / 1)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表達了一位盲人對人生中僅有的三天光明的萬分珍惜。假如給盲人三天光明,收入眼簾的是蔥鬱的山林、碧綠的草地、油油的莊稼、可親的身影……這些,對於一個視力正常的人來說,不過是司空見慣的事,熟視無睹,便漠然置之。有誰能在閑暇之時,特地抽空去林間聽一聽鳥鳴?有誰能對眼前的景物產生特別的驚喜?

美國著名哲學家梭羅曾說:“我來到森林,因為我想悠閑地生活,隻麵對現實生活的本質,並發掘生活意義之所在。我不想當死亡降臨的時候,才發現我從未享受過生活的樂趣。我要充分享受人生,吸吮生活的全部滋養……”

有一個人曾經問慧海禪師:“禪師,你可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慧海答:“有。”“是什麼呢?”慧海答:“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這算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有什麼區別呢?”慧海答:“當然是不一樣的!”“為什麼不一樣呢?”慧海答:“他們吃飯時總是想著別的事,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時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麼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慧海禪師繼續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於浮華的寵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要知道,隻有將心靈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然而,身處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被太多的物欲驅使著——豪華的房子、盡可能多的金錢、漂亮的女人、體麵的男人、出人頭地的子女……隨波逐流的追逐使人們精疲力竭,太多的追求使我們失去了心靈的自由。我們沒有時間問自己這一切是為了什麼,我們真的需要這些嗎?還是孩子氣的逞強好勝?簡單生活就是靜靜聆聽自己心靈的聲音,擁有一顆平常心,弄清楚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渴望的,不要按照別人需要而活著,真正過自己的生活。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好難看呀。”徒弟說。“等天涼吧。”師父說,“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秋風起,邊撒邊飄。徒弟喊:“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沒關係,吹走的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種子,跟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徒弟急得跳腳。“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徒弟早晨衝進禪房:“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大雨衝走了!”“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了,原本光禿禿的地麵,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有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徒弟高興得直拍手。師父點頭:“隨喜!”

禪師的這份平常心,看似隨意,其實是洞察了世間玄機後的豁然開朗。為什麼我們在心境上,麵對環境刺激的變化,會反複震蕩於浮躁、得意、狂喜、傲慢、迷茫、不安、恐懼甚至絕望之間?那是因為我們沒有一顆平常心,迷失了自己。

人生應該順其自然,直麵生活道路上的坑坑窪窪,勇敢背負人生的背簍。生活中本來就充滿酸甜苦辣,生而為人自然要體味百味人生。既然已經選擇生活,就應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平常心對待,一任滄桑。

簡單生活,順其自然,需要實現心理的平衡。如果要買一幢大房子,就要意識到它的利弊關係,有利就有弊,任何選擇都會有負麵影響。一幢大房子的好處就是舒適,或許令人激動;但為了支付房錢,你得在工作上付出大量時間,還得放棄生活中其他一些東西。幾個月或幾年之後,你會想,為什麼我要為一幢大房子,如此單調、無休止地幹活-付款、幹活-付款呢?

一般來說,人進入社會,開始用的是加法來衡量人生,人活著要日積月累地發展,要滾雪球一般地賺錢。自經曆了生活的變故之後,發覺人生適宜於減法。例如有個在事故中幸存的人,他想,假如上次我被壓死,一切都不複存在;如果上帝要去我的兩條腿,人生就會少去很多意義。不要對自己太苛刻,人最重要的是健康地活著。比起健康地活著,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

心理學小貼士

隻有當你輕鬆下來,開始悠閑地、有意識地生活時,你才能發現這種生活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