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是天生的,它與鄰居夫妻的用心教育是分不開的。在孩子們很小的時候,鄰居夫妻就注重培養孩子們的良好習慣。他們的大兒子小的時候,兩夫妻就經常和兒子坐在一張桌子上,教他畫畫和識字,養成一起遊戲和學習的習慣。
第二個孩子出生以後,這個習慣仍然保持著。哥哥讀書的時候,弟弟就在旁邊學畫畫兒,爸爸媽媽一有空就圍在桌邊跟他們一起學習。
不久,又一個妹妹出生了,妹妹長大後,也跟著哥哥們開始自覺地學習。當妹妹開始在桌上學畫畫時,大哥哥就到另一張桌子上去獨自學習,畢竟同一張桌子坐三個人太擁擠,也太吵鬧了。
弟弟妹妹看到哥哥獨自一個人學習的樣子,也跟著他學。沒過多久,老二也自己找了一張自己專用的桌子,並養成了主動學習的習慣。之後,最小的妹妹也在兩個哥哥的榜樣作用下,找了一張自己專用的桌子,開始獨自學習。
年幼時養成的這些生活習慣,都是很“頑固”的。家長如果能像鄰居夫妻一樣,靜下心來、多花費些時間和精力,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和娛樂,就能使孩子養成平心靜氣、伏案學習的自覺性了。
好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父母和孩子雙方麵的努力。必要時父母要強製和約束自己的孩子。“強製出習慣”是個實踐出來的真理。好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例如我們現在都說飯前、便後要洗手,這個習慣是經過父母或他人的數次強製和糾正才得以完成的。可見,在養成好習慣,摒棄壞習慣的初期必須靠父母采取強製的方式來進行約束。
人的習慣養成與年齡的關係是密切的,良好的行為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英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約翰·洛克說過,兒童的心靈生來就像一張白紙或一塊蠟,你在上麵寫什麼或者塑造什麼,那麼他就成了什麼。另外,幼兒還有模仿大人的心理特點,所以,年輕父母要想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一定要知道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而且要身體力行,為孩子作出良好的榜樣。
良好習慣的養成要經過長期的、反複的訓練,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長們要有思想準備。怎樣才能科學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曉雲的公式是:培養好習慣時用加法,克服壞習慣時用減法。例如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就要由淺入深,持之以恒,這就是做加法。而如果要克服孩子看書作業坐不住的壞習慣,就要做減法。有位媽媽發現,兒子做作業時一小時內總要走動四五次,不是喝水就是撒尿,於是建議兒子把走動的次數減少一次。兒子答應了,也輕鬆做到了,後來媽媽不斷做減法,直到兒子能夠集中精力一口氣把作業寫完。
心理學小貼士
人培養了自己的習慣,就會逐漸被這種習慣所改變,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好的不好的都同樣如此。因此,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孩子才會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