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運用你和他人的空間,會使你取得意想不到的交際效果。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講過一個“豪豬哲學”:一群豪豬在寒冷的冬天相互接近,為的是通過彼此的體溫取暖以避免凍死。可是很快它們就被彼此身上的硬刺刺痛,相互分開,當取暖的需要又使它們靠近時,又重複了第一次的痛苦,以致於它們在兩種痛苦之間轉來轉去,直至發現一種適當的距離使它們既能夠保持互相取暖而又不被刺傷為止。
一位心理學家作過一個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裏,當第一位讀者坐下閱讀刊物時,心理學家走進去,緊挨著這位讀者坐下,然後觀察他有什麼反應。試驗進行了80人次,結果證明:在空曠的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當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時,絕大部分人會默默地坐到別處,有人則幹脆問道:“你想幹什麼?”這個試驗說明每個人周圍都有屬於自己的心理空間、身體空間,當這個空間被人侵犯時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因此而惱怒。
與人交往的空間距離是多少呢?
這首先要看你與誰交往。美國學者霍爾研究發現,46~61厘米屬私人空間,女友可以安然地待在男友的私人空間內;若其他女人處在這一空間內,她就會顯得不高興,甚至會大發雷霆。同樣,男友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待在女友的私人空間內;若其他男人進入這空間時間稍長,他肯定會吃醋。私人空間可以延長到76~122厘米,若討論個人問題是最恰當不過的了。你若是與情人約會,空間距離可千萬不能超過46厘米,否則對方覺得你疏遠了他(她),對他或她沒有熱情,可能引起情人間的誤會。
朋友距離的近距離範圍在46~76厘米之間,身體上沒有其他親密接觸,剛好能相互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陌生人交往時如果進入這個距離,就會對對方構成侵犯。朋友距離的遠距離範圍是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通常情況下,較為融洽的熟人之間交往時,保持距離更靠近遠距離範圍的近距離(76厘米)一端;而不熟悉的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距離範圍的遠距離(120厘米)一端。
實際生活中,親密距離與朋友距離通常都是非正式社交場合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場合則使用社交距離。這一距離體現了社交性和禮節上的較正式的關係,社交距離的近範圍一般在1.2~2.1米之間,這是一般的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的標準距離。有這樣一個例子。一次座談會,工作人員安排座位時有個疏忽:兩個並列的單人沙發間沒有擺放增加距離的茶幾,結果,客人不得不盡量靠到沙發外側的扶手上,身體呈向後仰的姿勢。可見,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關係,要有不同的人際距離,如果距離和情境不對應,一方或雙方就會心理不適。社交距離的遠距離範圍在2.1~3.7米之間,表現的是更加正式的社交關係。公司經理常用一張大而寬的辦公桌,並將來訪者的座位放在離辦公桌有一段距離的地方,這樣與來訪者談話時就能保持一定的距離。
當演講者試圖與某個特定的聽眾談話時,他必須走下講台,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個人距離或社交距離,才能夠實現有效溝通。公眾距離的遠距離範圍在7.6米之外,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開放空間,人們在這一空間內,完全可以對其他人“視而不見”,不予交往,因為相互之間可能沒有任何聯係。
有趣的是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要處理不同的人際空間。若與美國人交談,必須保持在60厘米左右的空間距離上,這是他們認為最有分寸最友好的空間;若與一名阿拉伯人談話,就要小於這個距離,否則就會出現你往後退他往前追的滑稽場麵。因為,前者生活在非接觸性文化環境中,而後者則生活在接觸性文化環境中。
在交往中與人保持合適的距離,往往有益於人際關係的和諧,也會讓你的交際取得不錯的效果。
心理學小貼士
人們離他喜歡的人比離他討厭的人更近些,要好的人比一般熟人靠得更近些。同樣親密關係情況下,性格內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保持較遠些的距離;異性談話比同性相距遠一點;兩個女人談話總比兩個男人談話挨得更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