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同理心原則:換位思考,將你心換我心(1 / 1)

人與人的關係沒有公式可言,隻能以關心為出發點,為雙方都留下空間,設想他們所想要、所需求的東西,他們能做的事,及他們自己的生活。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要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從他人的角度考慮,這樣,會使你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受到歡迎的。

同理心是個心理學概念,它的基本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想真正了解別人,就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也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的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做法。心理學家發現,無論在人際交往中發現什麼問題,隻要你堅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盡量了解並重視他人的想法,就比較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在發生衝突和誤解時,當事人如果能夠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處境中想一想,也許就可以了解到對方的立場和初衷,進而求同存異、消除誤會。

無論在日常工作還是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於體察他人意願、樂於理解和幫助他人的人。這樣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也最值得大家信任。

有這樣一個故事:小白羊和小黃狗是好朋友,這一天,小黃狗到小白羊家去做客,小白羊高興極了,拿出最鮮嫩的青草招待小黃狗。小黃狗一口也吃不下,心想:這算什麼呀,好朋友來也不拿最好的食品來招待,下次到我家我一定不這樣小氣。改日小白羊到小黃狗家做客了,小黃狗拿來招待小白羊的美味食品是竟然是一盆帶著血絲的肉骨頭,小白羊一口也吃不下,小黃狗還在熱情的說:“小白羊,你吃呀,別客氣,都是為你準備的。”可惜小白羊隻能“望骨興歎”,餓著肚子回家了。

這個故事聽起來容易明白,但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同理心的思考呢?

人與人之間隻是關心是不夠的!還需要愛,需要對於別人的處境感同身受。有了同理心,我們將不會處處挑剔對方,抱怨、責怪、嘲笑、譏諷便也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讚賞、鼓勵、諒解、扶持。這樣一來,人與人的相處便變得愉快、和諧。

有一個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兩個人談情說愛,往往竊竊私語,甚至根本不用言語,含情脈脈,心有靈犀,因為彼此能感受到對方的心跳;兩個人吵架,卻完全相反,往往河東獅吼,生怕對方聽不見,因為彼此的心非常的遠——彼此認為對方根本不再關注自己,自己其實也根本聽不到對方吼了些什麼。其實,前者是彼此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所以才能感同身受,心心相印,此時無聲勝有聲;後者都以自我為中心,即使河東獅吼,聲嘶力竭也聽不到對方的心聲,隻是尋求自我發泄。

有個英國諺語說:“要想知道別人的鞋子合不合腳,穿上別人的鞋子走一英裏。”如果能用同理心換位思考,許多看似無法解決的事情很快就迎刃而解。同理心是人際交往的基礎,也是進行有效溝通的基石。一旦具備同理心就更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這種信任並不是對個人能力、專業技能的信任,而是對人格、價值觀、態度的信任。有了這些做基礎,人們才可以真心交流、順暢溝通,從而,合作順利,取得成功。

兩個家庭帶孩子到餐廳吃飯,大人聊得興高采烈時,忽然看見一個孩子脫掉外衣褲,隻剩無袖內衣及小內褲。

母親們立刻說:“快穿上,會感冒喔!”“不穿衣服,不好看。”“羞羞羞,怎麼脫成這樣。”“我幫你穿上,好嗎?”“再不穿,我叫你爸爸來打喔!”孩子仍坐在地板上,不穿衣服。

我走過去,坐下並抱住這個小小的4歲孩子,輕聲問他:“衣服怎麼了?”

“濕了。”孩子有點委屈。“濕在哪裏?我們來找找看。”孩子找不到濕掉的地方。我跟他說:“穿上比較好找,先穿上再找好嗎?”“好。”上衣穿上,孩子終於在左邊袖子中間找到一小塊濕濕的地方。我說:“濕衣服不想穿,我把它變幹好嗎?”“好!”孩子乖巧地說。我請孩子閉上眼,邊用衛生紙吸去水分,口中邊念“變變變,衣服快變幹”,而後請孩子張開眼睛。孩子再摸摸袖子,覺得不濕了,滿意地站起來。

孩子表達能力不佳,但不代表他們沒有意見,他們對大人的意見也是會選擇的,不一定會照單全收。與孩子對話不能一味威逼利誘地要求改變他的行為,而是要理解他的內心感受和想法。

學會換位思考,學習以寬廣的態度接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和不同的物,才能彼此尊重和體諒。換位思考其實就是“移情”,去理解別人的想法、感受,從對方的立場來看事情,以別人的心境來思考問題。

同理心是一把真正打開內心困惑的金鑰匙,打開的是別人的鎖,開闊的是自己的心。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不妨應用同理心,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多給別人理解與關心,才能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

心理學小貼士

1.想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就要首先理解他人;隻有將心比心,才會被人理解。

2.隻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別人;想成功地與人相處,想讓別人尊重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