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正確對待同學議論(1 / 1)

“……我們班的同學老愛在背後議論我,表麵上我裝得滿不在乎,其實心裏特別別扭。就拿今天來說吧,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為了鍛煉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就讓我們上台朗讀,由她來打分。‘同學們,誰第一個來朗讀一下?’老師連著說了兩遍,也沒有同學搭腔。他們一個個低著腦袋,生怕老師叫到自己。老師有點尷尬,為了給老師解圍,我率先舉起了手。老師鬆了口氣,臉上浮現出讚許的微笑,並且在全班表揚了我。沒想到,下課後我可遭了難。同學們紛紛議論我出風頭、逞能、臭顯擺,什麼難聽的話都有。我晚上睡不著覺就琢磨這事兒,越想越心煩。覺得太沒意思了,真的,我現在連學都懶得上……”

一天,一名高二的女生對我說,她是班裏的文藝委員,還是某電台學生節目的業餘主持人。她生性活潑開朗,加之平時社會活動較多,經常拋頭露麵,客觀上特別容易引起別人的關注。因此,常有一部分同學對她指指點點,說她愛出風頭,好表現自己。她犧牲自己的時間幫助生病住院的同學補課,卻被指責為“籠絡人心”;她熱心班集體工作,“是撈政治資本”;她主動關心老師,“就會臭巴結”。個別同學甚至當麵諷刺、挖苦、孤立她,弄得她無所適從,內心壓力很大。

據我了解,在校學生中,“害怕別人議論”是個極為普遍的現象。許多學生、包括平時津津樂道於他人長短的人也害怕來自各方麵的口舌。一名學生向我傾訴由此帶來的煩惱,說簡直成了一種恐懼性的情緒反應。因為害怕或者力求避免別人的指指點點,很多學生變得束手束腳,消極被動,自私狹隘,明哲保身。對人對事缺乏熱情和責任,什麼也不敢幹,什麼也不敢想。主動放棄自己應該盡的義務和權力,從而失去許多正當表現自我和成功的機會。

1.要保持頭腦冷靜

俗話說,“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背後不說人?”雖說這話頗為消極,但足以證明議論他人並不是偶然的現象。人生在世,不讓別人議論是不可能的,也是任何人也無法避免的。因為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裏,人與人之間要發生這樣那樣、千絲萬縷的聯係。由於出身不同,所受教育不同,脾氣秉性不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同,對於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看法。有一個民間故事就能說明這一點:說的是祖孫倆騎驢去趕集。一開始,孫子騎在驢上,爺爺趕著驢走。路過一個村莊時,就有人指責孫子太不懂事,應該讓老人坐上;驢由爺爺騎時,又有人說話了,這人年紀一大把,怎麼就不知道心疼孩子?爺兒倆沒有辦法,隻好一塊騎上,以為這下再沒人說三道四了。誰知沒走多遠,就有人說他們不愛惜牲口。無奈之中,爺倆隻好抬著驢走,又有人說,“真傻,放著驢不騎。”由此可見,每個人由於立場不同,出發點不一,就會各抒己見。議論的盡管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關鍵是你如何麵對議論。所以當你感到傷心委屈的時候,不妨仔細想一想,你有沒有背後議論他人的時候?將心比心,就會泰然處之,心平氣和。更何況,有的議論原本並不是惡意的,隻是談論的一個話題罷了。

2.不要害怕議論

要明白不是你“怕”就能解決問題,人家就不敢議論你了。也許你越緊張,別人議論的就越發“變本加厲”。最好的辦法是麵對現實,認真分析原因,最好多從自身找原因。如果自己的確有不對的地方,招致別人的非議,就應該及時矯正自己的行為;如果自己沒有錯誤,而且議論又是善意的,大可寬容些,一笑了之。俄國著名化學家布特列洛夫讀中學時,就特別喜歡化學,他經常背著老師偷偷做實驗。一次,他偷偷做實驗時引起了試管爆炸,同學們對他議論紛紛,有的甚至在他書桌上貼上“偉大的化學家”,借以諷刺、挖苦他。可他一點兒也不介意,而是百折不撓地繼續下去,終於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

假如是一些居心叵測的人故意製造事端,那就應該勇敢地站出來,必要時,可以請求父母和老師的幫助,理直氣壯地和他們作鬥爭,讓他們在同學中喪失市場,沒有立足之地。

3.要不斷加深自我修養,提高心理素質

不要去聽別人說你什麼,不要去管別人議論你什麼。隻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認準一條路,就應該一直走下去,“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一個人敢於正視別人的議論,並善於從別人的議論中吸取“養料”,那樣才算是一個成熟的人。我一直認為被別人議論不是件壞事,應該感到高興。這說明你擁有一定的實力,才足以引起別人的關注和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