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使得那裏成為全世界心理學研究者的“聖地”,同時也標誌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此後,心理學在西方發展了一百多年,各種流派、理論、治療技術層出不窮,也有更多人開始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類的發展、社會現象的發生和隱秘的內心世界。
然而,對於中國人來說,心理學更像是一種形而上的理論,或者玄妙的學說,而不是生活中實用的技術。從“讀心術”、“心理控製術”、“催眠”這些詞語的大肆流行便可推知,人們要麼仍然將心理學看作一門神秘的學科,要麼就是一知半解,完全扭曲了心理學真實的樣子。
不過,這也並非是人們不求知的結果。在西方,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都已經非常發達,但是心理學進入中國隻有幾十年的時間,大多數成果都停留在學院的理論研究層麵,離老百姓的生活還很遠。
值得慶幸的是,人們並未因此消減對心理學的熱情,同時,也有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期待遇到心理困惑時,能夠獲得專業的建議和指導。為此,人們開始試著瀏覽心理學網站、給專業的人士寫信,或者一群心理學愛好者聚在一起,共同探討彼此的問題,豐富心理學的專業知識。
這種自發形成的討論或許顯得淺薄,不夠專業,但是往往能起到治愈心靈,至少是溝通心靈的作用。反觀心理谘詢的實質,不也是幫助人們開解心理困惑,解決心理問題嗎?
在本書中,筆者並沒有提供專業的谘詢建議,或者枯燥的心理學專業理論,相反,筆者盡量將實驗發現的心理現象、心理學家的理論和心理治療的方法融入到實際生活中去,希望讀者朋友在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的同時,也能從生動的故事中感受閱讀的樂趣。
本書名為《缺失的心理課》,意即針對人們在心理方麵的缺失,開設一係列應對的課程,開解人們生活中的疑惑。書中的前兩課是基礎課和認知課,在一些有趣的故事中,筆者嚐試將心理學的概念結合在生活中,這樣的話,讀者朋友在閱讀文字的同時,也能在自己的身上尋找類似心理現象的影子,從而強化文字中的心理概念。
除了作為鋪墊的前兩課之外,其他的課程則從心態、修養、情緒、職場等方麵展開,為讀者朋友提供全方位的建議。如果你修養很好,但是心態不夠淡定,或者你職場成功,但是脾氣稍顯暴躁,都可以在這本書中尋找到“鎮定劑”。
最後,希望讀者朋友讀完本書之後,能夠對心理學有一個嶄新的認識——它既是專業的、科學的知識,也是每個人生活中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