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司馬談隴 西話匈奴(1 / 3)

楔子司馬談隴西話匈奴大漢朝傾情懷遠人悠悠中華五千年,說不盡的帝王事;秦皇開國二十載,怒火焚滅鹹陽宮;漢武拓地幾千裏,茂陵胡馬沐秋風;帝王將相身名滅,閭閻小兒起高樓。胡謅幾韻,感慨千年家國之事。話說盤古開辟天地,傳到女媧,此時天地清明,媧皇一日忽感寂寞,就在水邊水拌黃土,照著水中自己的模樣,捏成一個個小人兒,吹口仙氣,小人兒滿地亂走,這些人由於是得到了媧皇的仙氣,成為了王侯將相等富貴之人,他們迅速的占領了大地;媧皇造人之時,許多的泥點飛散,也得了仙氣,成了人,後世才有許多的殘障之人;媧皇有時用力過猛,把一些人兒甩到偏僻窮荒之地,這些人有的成了窮苦之人,有的就成了四夷蠻荒之人。媧皇之後,伏羲氏出,教人文明;神農氏教人農桑;燧人氏教人用火。再傳到了五帝,定下了人世間的規矩,製度,人之所以為人,中國者之所以為中國的道理深入人心。後來有的帝王背棄仁義,又有帝王驅逐了他,取而代之;輾轉相因,到了秦朝,出了個不世出的強人,他橫掃八荒,吞並六合,把四分八落的天下重整為一。一時間,他覺得自己德超三皇,功蓋五帝,遂自稱皇帝,而且是始皇帝,要把天下世世代代的傳下去。有幾個氓隸之人,有幾個散在民間的公子王孫,看了始皇帝的威風,心中豔羨。一個說:大丈夫當如是也;一個說:彼可取而代之;一個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樂極生悲,始皇帝死後,二世為奪皇帝之位,把兄弟子侄們殺了個精光。始皇帝當初不知道想到他的兒孫沒有?一瞬間,豪傑蜂起,天下土崩瓦解,秦二世而亡。漢高祖和楚霸王逐鹿天下,最後楚霸王烏江自刎,漢高祖做了天下。有的說了,為什麼始皇帝能平定天下?為什麼漢高祖能奪得天下?為什麼其他人等隻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做天下?豈非上天的安排,命運的造化?又有一等人推想開來,人生的窮通禍福,若非天定,又為何他生長帝王豪富之室,一順百順;我卻是生在遠惡荒村,貧民窟中,百事無成?有的人圍在街頭,請人算命;有的人燒香拜佛,祈求保佑;有的人自暴自棄,不在追求;有的人幹脆幹起了非法的勾當,最後是家破人亡。其實前世的一個大儒,名字叫做範縝的有過精辟的論說:人生天地間,譬如花開一樹,有什麼高低貴賤?忽然一陣風兒,花落滿地,有幾片拂過簾櫳落入室內的美麗的絲錦之上,像是一個人生在富商官貴之家;又有幾片晃晃悠悠落在大路上,落在糞堆上,片刻間混為泥土,就好似一個人生在貧民窟中,窮困潦倒。哪裏看得出哪個高貴,哪個貧賤?當始皇帝掃滅六國之時,他哪裏想到了他的兒孫不久後就伸頭就戮?當那個泗水亭長劉季逃亡在芒碭山時,誰想到了他能掙得天下?所謂的成功者,是選擇了恰當的時機做了恰當的事,所以一順百順;所謂的失敗者,或者是時機不當,或者是地點失誤,或者是沒有找對人,總之是一錯再錯,最後滿盤皆輸。又有誰知道成功者付出的代價?正是:窮通禍福哪有定,人生命運在己手。先賢有詩說道:坑灰未燼山東亂,自古劉項不讀書。卻說,這漢高祖坐天下一十二年,駕崩了;他老婆呂太後幫助兒子惠帝一塊坐了八年,幾乎把漢高祖的兒孫殺盡,這又不是漢高祖能想到的,母子二人先後崩了;朝中幾個老成的大臣想來想去,最後把一個沒有勢力的代王請上皇位,是為漢文帝;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傳位給了兒子漢景帝;漢景帝在位十六年,傳位給了兒子漢武帝。這漢武帝即位之時年方一十六歲,雖是剛及弱冠,卻是雄才大略,有超祖越父的雄心。朝中幾個老臣幫扶,宮中他奶奶太皇太後撐腰,年輕的皇帝要大展拳腳。於是,一紙詔令,征集“賢良方正”,要天下的能人異士出山,效命朝廷。一時間各郡各縣的才子、碩儒,行伍間的壯士、英傑,紛紛打點行裝,要到朝廷博取功名富貴。消息傳到隴西,驚動了一個飽讀經書,學究天人,通天文識地理的大才子。隴西的早春,寒風凜冽,太陽老高了,店鋪還都沒開門。街上不多的幾個行人瑟縮著脖子匆匆而行。忽然,西城門哄哄打開,幾騎馬雜遝而行,馬上的軍官高喝道:“所有人等避讓!匈奴來降!”一路呼喝而去。荒僻的隴西城一下熱鬧起來。匈奴入侵的消息,隴西人司空見慣,倒有些見怪不怪了,乍一聽匈奴來降,很多人覺得聽錯了,不信有這樣的事。東城門邊幾個等待出城的人停了下來,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向一個儒生模樣的人說道:“父親,我還沒有見過匈奴人的樣子。我們停下來看看匈奴人好不好?”儒生說:“匈奴人和我們中國人沒有兩樣。隻不過穿戴不同罷了。”“我知道!”孩子有些逞能的意思,“匈奴人穿裘皮之衣,戴狐貉之帽。我就想看看他們這個樣子。”儒生慈愛的點點頭,表示同意。孩子興奮地往大街的另一頭使勁望去。旁邊一個老頭搖搖頭,歎了口氣:“小孩子不知道厲害!匈奴人有甚好看的?那些人都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鬼!吃人不吐骨頭的強盜!他們禍害了不知道多少人家!”旁邊的人也隨聲附和,驚恐的一窩蜂的匆忙離去。很多的戍卒和隴西郡的吏人站滿街邊,有吏人沿街宣告:“天子詔:匈奴來降,大漢天威遠播。為顯我大漢懷遠人,思來者之意,匈奴所到之處,官府、商賈、人民傾情相待,予取予求。有人侵犯匈奴人者,誅;有人不傾心相待者,誅;有人阻擋匈奴者,誅;…”那孩子有些不明所以的看看他父親,又看看匆忙離開的人群。“為什麼?”他終於問了出口。儒生抬頭看看天尚早,又望望街的西頭沒有一點動靜,轉過身來對孩子說:“我們今天不走了。再待一天,看看匈奴人物。恐怕他們一時半會不會到,我們找個地方等。”爺兒倆回過頭往西走,一個酒鋪剛剛開門,賣酒的站在門口也在往西看。見到二人趕快招呼。爺兒倆要了兩碟菜,一碟醬羊肉,一碟鹽水豆,孩子吃著;儒生要了兩碗酒,放在麵前,一邊喝著一邊給孩子講。“遷兒,我讓你讀《春秋》,有“薄伐玁狁”之句,玁狁,就是今天的匈奴;匈奴的名字很多啦,什麼淳維、葷粥、獫狁等等。大致就是我們史籍說的戎狄之類。他們的祖先據說也是黃帝,在三代之時,他們也是要朝貢天子;和我們中國雖然有時打仗,但多數時候互不侵犯,中國人到戎狄中去,戎狄人也到中國來。我們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物、英雄,都是戎狄之人。你記得幾個?”孩子轉動著大眼,仰頭想著,說道:“恩,秦國有個由餘,來自西戎,還有個奄息,有個針虎。晉國一個狐突。”儒生頷首表示認可,“其實,不僅如此。戎狄蠻夷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幾個人的事。像晉文公重耳,他母親就是翟人,還有很多啦。我們中國人的身上流的血既有伏羲、黃帝的,也可能有那些我們蠻夷戎狄的!隻是我們不自知罷了。中國的南麵稱為蠻越,東邊稱為東夷,西邊稱為西戎,北部稱為胡狄。南蠻、東夷、西戎在中國曆代聖賢的誘導、勸勉、征討之下,有的早已經成為中國人了,融入我中國,是為混一華夷;有的稱臣上貢,有的避入荒山、大漠,不在困擾我華夏。唯獨北胡,他們原來是逐水草而居,不似我們中國定居、耕種,他們各有統帥,各自稱王。到了秦時,隻剩下匈奴、東胡、白羊等幾個部落,也被蒙恬趕跑到大漠以北。蒙恬築長城,備匈奴,匈奴不敢牧馬長城之下。但等到山東群豪並起,滅了秦朝;然後群雄逐鹿,楚漢爭霸,戍卒逃亡,長城毀棄,無人備邊,匈奴乘機坐大。這個時候是匈奴也出了個了不起的大英雄,冒頓!此人乃匈奴單於頭曼之子,但母親早逝;頭曼有了新的閼氏——匈奴人的王後,愛幸新閼氏,閼氏又生了個小兒子,怎麼看都是小兒子可愛,大兒子討厭。怎麼辦呢?正好大月氏求和立盟,要有個人質,頭曼單於就把七八歲的冒頓送到大月氏做了人質。也就你這麼大吧?可憐冒頓娘死的早,被人算計,小小年紀就要深入虎穴,而頭曼並不是真心和大月氏定盟。送去了兒子之後,他居然要和大月氏開戰打仗!把兒子的性命完全不放在心上!”那孩子大睜著眼睛,眼裏有怒火,有不解,有同情,著急的問道:“冒頓怎麼辦呢?冒頓知道他父親要打仗嗎?”這時候,酒鋪裏又來了幾個人,穿戴都像是市井閑人,都圍過來聽儒生講匈奴的故事。“匈奴大軍開到大月氏邊境,大月氏兵馬齊整,一邊準備應戰,一邊派人捉拿冒頓,要殺了祭旗。卻誰也找不到冒頓了。原來,冒頓雖然年紀小,但心眼、膽量卻都是一等一的,自打頭曼定下那借刀殺人之計,他心裏明鏡也似;然後在到月氏王庭的路上,有心無心的問月氏人一路上的景物,山有多高,水有多深,聚落的多少,聚落的遠近。月氏和匈奴那麼多大人,居然沒有一個人想到這個小孩要幹啥。冒頓到了月氏,因為年紀小,月氏人也沒把他放在心上,隻是隨便派了幾個人監視他。冒頓卻是隨時留意著月氏人的一舉一動。當他發現月氏準備出兵的意向,馬上裝作不經意的問監視他的人說:“匈奴兵馬到了什麼地方了?”月氏衛士哪想到那麼多,隨口說道:“匈奴兵馬已經到了河西。”就沒有想想他怎麼知道是匈奴入侵來犯邊境,也沒有想想他這麼問的意思。晚上,他等到月氏人都睡熟之後,拿出短刀把幾人全都刺死;牽出幾匹月氏駿馬,都是他平日天天喂的,極通人性的;把平日準備的水、幹肉放到馬上。順著平日打聽的清清楚楚的往匈奴的路疾馳而去。”那叫“遷兒”的孩子拍手叫好,露出神往的表情,旁邊的大人也都轟然叫好,誰也想不到如此小的孩子能有如此的頭腦、機斷。儒生歎了口氣:“有如此樣的人才,是匈奴之福,卻是我中國之大難!”遷兒不知所以然,幾個大人卻是麵麵相覷,作聲不得。“冒頓回到匈奴,帶領匈奴大軍順著他早已打聽清楚的道路一路殺向月氏老巢,竟然一戰滅了月氏!餘下的月氏人逃跑了。頭曼單於見冒頓如此神勇,以為是上天把如此人物賜給匈奴,就分給冒頓一塊地方,讓他自己發展。冒頓沒幾年先殺了頭曼,又殺死閼氏和他的兄弟,以及其他不願順從的人;接著臣服東胡、林胡、婁煩、白羊等匈奴各部。接著就越過長城塞,搶掠起我中國!”酒鋪主人罵道:“匈奴這些臭狗!年年犯我隴西,殺我人民,搶我財物。”他拉開胸前的衣服,黑紅的胸膛上一道嚇人的傷疤,醜陋、猙獰。“這是前年匈奴狗們的禮物!”別的人也隨聲附和,說道:“我們隴西,哪一家沒有人被匈奴殺死?哪一家沒有人被匈奴搶掠?”這些人說著話,都紛紛拉開衣服,露出身上的傷痕,觸目驚心。儒生站起來,向眾人深深做了一揖,說道:“卻原來眾位都是抵抗匈奴的英雄!失敬了!我還在這兒胡說什麼匈奴的大英雄,真是該死!死罪!”眾人紛紛還禮,酒鋪主人說:“俺們整天罵匈奴,罵匈奴殺人、搶掠,卻不知道匈奴為何能如此凶狠、殘忍?聽先生一說,好像有點明白了。不知先生尊姓大名?”儒生拱手道:“我乃夏陽司馬談。”“久仰久仰。”幾個人拱手施禮,卻都是一臉茫然。司馬談對孩子眨眨眼,微微一笑。這些人生長在隴西這偏僻之地,常年被匈奴困擾,對天下的形勢所知甚少,不知道當今大漢新皇帝即位,雄才大略,有心征討匈奴,征討匈奴首要的是選拔人才。於是,各種奇才異能之士紛紛彙聚長安。司馬談雖然年輕,卻家學淵源,他的先祖曾經是秦國大將,到了大漢,他們家族仍然世代在朝為官。司馬談其人天資聰穎,博覽群書;又有大誌,遂周遊天下,博覽四方風物,胸懷寬廣,見識過人。實在是當世一等一的人物。那孩子是他的兒子司馬遷,小小年紀就跟著他周遊天下,開眼界,長見識,長大後更成為中國曆史上的大人物。此是後話。如今司馬談遊曆到了隴西,想實地了解匈奴的情況,隴西郡守曾經和他一起跟隨唐都學習天官,司馬談在郡守府中做客,郡守接到皇帝“舉賢良方正”的詔書,傾力舉薦司馬談入朝為官。司馬談帶著郡守薦書,爺兒倆正準備離開隴西,前往長安,卻聽說匈奴來降,司馬遷想看看匈奴人的模樣,司馬談也想更深入地了解匈奴人的情況,爺兒倆就留了下來。司馬談坐下,店主人殷勤的又斟了一碗酒,笑道:“小人請先生喝一碗酒。請先生說說我們啥時候能不再擔心匈奴入侵?此次匈奴來降又是如何?”司馬談道聲謝,看看另外幾人,幾人都很熱切。說:“也罷,我給你們說道說道。匈奴自從冒頓之後已經危害我邊境六十多年。甚至搶掠到了長安城外。我大漢從高祖、高後,直到文帝、景帝,一是國困民窮,國無力舉兵,民無心從戎;隻得用劉敬之計,送漢室公主與匈奴和親,與匈奴結為甥舅之親,知道匈奴財物匱乏,又送與匈奴繒帛、金銀等財物,求得匈奴不再入塞犯邊。然後我大漢與民休息,寬罰省刑,上下節用,以求迅速的國富民強。然後在邊境我大漢派兵戍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