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年輕人容易為一些非常小的事情煩惱,把問題過度放大。仔細想一想,這些可能都是一笑了之的小事。比如有個陌生人無意中踩痛了你的腳,你不但無法釋懷,反而確信自己應該生氣。之後還會把這件事告訴別人,無法一笑置之。
關鍵是,不管你的忍耐限度在哪裏,當你遇到你不能輕易原諒的情況時,你可以選擇讓生氣主宰你的生命,你也可以選擇忘記生氣,放它走,不再受生氣的控製和束縛。一直緊抓著生氣不放,會讓人筋疲力盡,隻要能忘掉生氣,就能讓你精力充沛。不論你有多生氣,或是遇到多麼不可原諒的事情,放它走是你給自己最好的療傷禮物。
凡事不要斤斤計較這種道理,如果僅是從理論的角度來說明可能會讓人覺得晦澀、高深,在此我們還是以工作中發生的一些具體事情來加以說明。
職場裏麵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很“精明”的同事。他們很會為自己打算,為了自己的一點點利益可以不惜一切和同事鬧僵,也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待。認為隻要自己占到了便宜就是“聰明”。比如:公司年底發放福利的時候可能剩下一件東西沒有分配完,那些精明的同事就會很容易的找個借口把東西收入囊中並且沾沾自喜。他知道其他的同事即使知道也會礙於情麵不好意思說什麼;又或者,上司分配一個任務下來,那些精明的員工一看任務有些複雜,就馬上找借口推給其他同事……
這樣的精明看起來為自己獲得了不少的好處,是很實用的處事原則。但是實際上,這樣的員工往往在公司裏麵是人人敬而遠之的。與同事相處最重要的是彼此扶持和寬容,以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樣對於工作來說會變得輕鬆許多。反而你斤斤計較,遇事愛占小便宜,久而久之,肯定會惹人討厭從而處理不好人際關係。
如果你堅持要維護自己一絲一毫的利益而去斤斤計較的話,可能一天當中會發生很多被針對的情況。比如:被人告密、沒人跟你說話、同事犯錯你也跟著受牽連、遭人冷嘲熱諷等等。有的人即使可能什麼也沒說你,但是他會記在心裏,伺機報複。這些都是很常見的職場情形。如果你不幸陷入這種職場怪圈,那麼你真要好好反省自己了,不然情況隻會更加惡化,自己也得不償失。
針對這個問題,有些職場員工就很會處理,他們懂得忍耐和寬恕,從而變得很受歡迎,工作起來自然是如魚得水,輕鬆自如。而那些處理不好的人自然是腹背受敵,苦不堪言了。
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總結一下,我們不難發現,每個人的處事原則都不一樣,這就導致了不同的同事關係。有些人在與同事相處的時候處處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絕不肯吃一點小虧。對待別人的問題他能放大很多倍的去指責,對待自己的問題往往不肯麵對。這樣的人怎麼會討人喜歡呢?隻會讓人不願意接近。
相反,有一類人,他能夠處處為別人著想,嚴格要求自己。對於別人的過錯他不但不指責,還幫別人找到問題所在,順利的解決問題。這樣一來別人自然會心懷感激了。這種寬容的態度自然會受到同事們的好評了。
學以致用:
《菜根譚》中有句話:“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嚐。此是涉世的極樂法。”在道路狹窄之處,應該停下來讓別人先行一步。隻要心中常有這種想法,那麼人生就會快樂安詳。因此路窄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讓對方先過,就是寬闊的道路也要給別人三分便利。有禮也要讓三分。
(1)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俗話常說的“將心比心”,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位置互換”。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問題,不僅可以使你消除心中積怨和憤恨,更能促使朋友、同事之間的關係和諧。
(2)多一分寬容之心。在日常的人際交往當中,例如說對於對方的缺點和錯誤,對於過去曾經傷害過自己,甚至反對過自己的人等等,還是采取寬容的態度為好。要理解人家之所以犯錯誤,也要允許人家真誠的改正錯誤。寬容不僅能幫助別人認識自己,反省過失,同時也化解矛盾,避免關係進一步惡化,擺脫冤冤相報的惡果,消除內心的後顧之憂。雖然總會有那麼一些人,表麵上痛悔過去,實質上並不想真正的改正。但是即使如此,寬容對他們仍然是一次機會,同時也可以考核他們態度真誠的程度。
(3)轉移注意力。如果某件事情讓你覺得很在意,你心中總是覺得後悔覺得吃了虧,你可以轉移注意力,不去想這件事情,等過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其實那件事情本來就是小事一樁,沒什麼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