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1章 吃虧是為不吃虧打基礎(1 / 2)

“吃虧”不光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睿智。能夠吃虧的人,往往是一生平安,幸福坦然。人生一世,功名利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斤斤計較,徒然給自己增加痛苦而已。不如看淡得失,放下名利,享受生活的快樂。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在乎“裝傻充愚”的表麵性吃虧,而是看重實質性的“福利”!吃得虧中虧方得福外福,貪看無邊月失落手中珠。

在生活中,表麵上吃虧,是為以後的不吃虧打基礎。實際上,這是一種隱身法。不計較眼前的得失是為著眼於更大目標。

人在社會中生存,少不了交往,而在交往的過程中,又避免不了“吃虧”和“占便宜”。在兩個人以上的交往中要想不吃虧,完全達到“平等”交往,基本是不存在的。而在交往的過程中,可能沒有哪一個人不曾吃過虧,有的吃虧是自願的,有的吃虧是甘願的,有的吃虧是被迫的,有的吃虧是不甘心的……但無論你願意或不願意,你都必須經曆吃虧。並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慶幸,並非所有的幸運都值得高興,同樣,並非所有的痛苦都令人難以忍受,並非所有的吃虧都是壞事。

有一位先生談起他對“吃虧是福”這句格言的體會時說:他信奉“吃虧是福”,並非出自對字麵意義的理解,也非來自高人的點化,而完完全全源於自己對現實生活的切身體驗。為此,他經常搬家,但始終舍不得丟棄那幅隻花了兩元人民幣,從小販手中買來的鄭板橋的手跡拓片:“吃虧是福”。

他當年高考落榜回鄉種田,不久便碰上了實行生產責任製,生產隊分田分地的時候。有塊易遭旱澇的田沒人想要。他當時勸父親說:“咱們要了吧!”父親當時用驚訝的目光看了他很久,鄭重地問道:“你不怕吃虧?”

他點頭稱是:“那塊田總得有人要,即使吃虧,也得有人吃啊!”父親一拍他的肩頭,說道:“好小子,敢吃虧,有出息!”於是,他們主動領下了那塊田,使得生產隊劃分責任田的工作順利完成了,看他們敢於吃虧,解決了難題,大家自然感激誇獎這個小夥子。

田地分了下來,為了使那塊易遭旱澇的田旱澇保收,他和父親起早貪黑,加固田基,砌高堤坡,又架了一條渡槽引水灌溉,一年之後真的成了一塊良田。他們也由此獲取了意想不到的利益,因為這塊田當初沒人要,包產基數很低,如今被他們改造成了旱澇保收的良田,產量翻了幾番,他家每年打下的糧食都要比別人多。看著金燦燦的穀子堆滿糧倉,父親樂嗬嗬地說:“娃呀,吃虧是福呢!”父親無意間說出的這句話,卻引起了他靈魂的一陣震動,他開始思索這句格言的含義。

然而,從他吃虧開始,“福”也開始來了,他的命運也在悄然地發生變化。第三年秋收之後,鄉裏決定在每個村選拔一名德才兼備的年輕人擔任村幹部。鄉親們一致推舉了他,說他品行端正,文才出眾,肯為鄉親們幫忙。一位老者還握著副書記的手懇求說:“這娃吃得虧,讓他當幹部咱們放心!”

就這樣,那年22歲的他,被推上了村委會副主任的位置。他是帶著感動走馬上任的,絲毫不敢懈怠,怕辜負了鄉親們的信任和期望。在村幹部班子裏,他是個“娃娃幹部”,隻有紮紮實實工作,有些事,明明是吃虧的,心裏不想做,但又不能不做。漸漸地,他開始獲得了村、鄉領導的好評和信任,在群眾中也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又過了兩年,縣裏要從村幹部中吸收一批年輕村幹轉為國家幹部,他也報名參加了考試,但考試成績不太冒尖,所以他並未抱太大的希望。考核小組來村裏考核,全村老少對他交口稱讚,考核會變成了他的“事跡搜集會”,大家曆數了他“吃得虧”的十大事跡,連考核小組的同誌也為之感動了,結果他的考核被打了滿分,綜合考評成績一躍為榜首,很順利地由一名“農村幹部”變成了“國家幹部”。那塊象征著他“吃得虧”的田地也因他“農轉非”退回了村裏……

一開始,安排他在鄉裏工作。在工作中他也是能吃虧,別人不願幹的瑣事他都主動承擔,特別是抄抄寫寫的事都由他幹。當時,外出聯係工作,跑上級單位,找領導的事別人都搶著做,而他主動讓,周圍的同事紛紛提升了,他卻原位不動,他也毫不計較。他能吃虧的品格和能力終於得到領導和同誌們的讚賞,受到了重用。

如今,“吃虧”仍如影隨形地伴隨他的每一個風雨日子。這種“虧”吃得多了,使他長了見識,找到自己的定位,不再受欲望驅使胡撞亂碰,而是一步步向前邁進。如果與人合夥幹事業,他不太斤斤計較得與失,更不會去算計別人,損人利己,而是千方百計把事情幹好,哪怕虧本,也不願放棄承諾。這些事表麵看來吃了虧,可卻在同仁和朋友中樹立了良好的信譽和口碑:與他合作沒說的,他不會算計人,吃得了虧,完全可以放心!願與他合作的人多了,得益多的還不是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