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最高表現方式是“潤物細無聲”似的潛移默化,而情感的最高境界則是“大愛無形”的博愛。博愛把人們從“小我”中解放出來,從個人利益、個人情感中解放出來,投身於人們的共同事業中去,從而實現人們生存的真正使命。
其實,佛教所提出的“慈悲為懷、普度眾生、不殺生”就是博愛。在佛的心中,從不會把除了人之外的自然萬物排除在生命之外,認為它們可以任意踐踏、宰割,慈悲並不僅僅是指對人的慈悲,愛惜生命也包括愛惜動物甚至植物的生命。
佛教認為,一切生命都在六道中輪回,承受著同樣的痛苦,這一世你是人,也許下一世就投進了豬胎、狗胎、蒼蠅胎,所以特別強調眾生萬物的平等,主張愛護眾生,尊重生命。這樣的“利他主義”實在是有利於對大自然的保護、對動物的保護,實現生態平衡,進而實現對人們和世界的保護。
在東北的一個煤礦城市,有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孩子王”,他是個普通的煤礦工人,卻因為一次偶然的經曆,開始了收養孤兒的人生之路。
那時,他的鄰居不幸得重病去世了,家裏的4個孩子無人照顧,於是他挺身而出,將4個孩子接到自己家中撫養。後來,他又陸續從街上領回了更多的孤兒,都是一些因為各種原因失去家人、無人依靠的可憐孩子。
本來貧寒的家裏一下子多出了這麼多張吃飯的嘴,他的經濟負擔變得更加沉重。於是,他借錢買了一輛卡車,做起了賣煤的生意。剛剛賺到了一些錢,他就張羅著讓孩子們上學,讓孩子們能夠正常地學習文化知識,將來做對社會有用的人。但是,所有的學校都不願意收下這些沒有戶口的孤兒,於是他又張羅著給孩子們請老師,但是他的那些錢顯然還是太少了,沒有老師肯到這個窮鄉僻壤來教育一群日子過得朝不保夕的孤兒。
他沒有氣餒,而是將目光鎖定了一位退休女教師,三番四次地上門去請,好話說了一籮筐,為了等女教師回家,還經常睡在她家的樓道裏。這位教師最後終於被感動了,答應了他的請求,跟他來到了那幾間背靠大山的破房子裏。
就這樣,他收養孤兒的名聲越來越大,還有不少孤兒自己找上門來,他都爽快地收下了。一次,他在半夜拉煤的途中碰到了兩個劫道的年輕人,一番言語交鋒之後,他得知這兩個人是親兄弟,從小跟著奶奶長大,現在奶奶重病住院,他們實在湊不齊那麼多住院費,又不能眼看著奶奶病死,萬般無奈才出此下策。他馬上提出可以幫他們墊付醫藥費,並邀請這兄弟倆到他那裏幫工,最終成功地將兩個年輕人從犯罪的道路上拉了回來。
但是,因為收養的孩子太多了,每天不僅要發愁煤的銷路,還要操心孩子們的衣食住行,所以他上高中的女兒對他產生了強烈的不滿,說父親不關心她,隻關心那些孤兒。女兒由開始的撒嬌哭鬧發展到最後對他不理不睬,看到父親依然沒有時間和精力寵愛自己時,傷心的女孩竟然選擇了服毒自殺來報複自己的父親,死在了參加高考的路上。
他悲痛欲絕,他的妻子更是狀似瘋癲,所有的親戚都指責他、數落他,甚至衝上來動手打他,但他忙完了女兒的喪事,依然強打起精神無微不至地照顧著那些孤兒。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解他、敬重他,並紛紛伸出援手幫助他,一家大工廠的廠長在檢驗了他的煤確實達到了燃燒標準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他作為工廠的唯一供煤商,各級政府機構在得知了他的善舉後,也紛紛大開綠燈,優先幫助他解決那些孤兒的入學問題。
最終,他憑借自己的勤奮努力組建了實業公司,並將公司盈利的大部分拿出來建了一座孤兒院,不但照顧孩子們的生活,還設立了專門的學校讓他們像正常的孩子一樣讀書、考試、升學,許多生活在那裏的孩子被他送進了高中乃至大學校園,孩子們都親熱地稱呼他為“爸爸”。
在我們的社會中,從來都不缺少這樣有博愛之心的人,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有多麼崇高、多麼偉大,隻是憑著自己樸素的愛心,無愧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用他們的博愛精神感動著所有人。
博愛是人們情感中最高的精神境界,也因為如此,所以無論是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還是其他各色人種的外國人,都會對“博愛無國界”這句話深表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