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老農民收獲到一個特別大的紅薯時,他內心那種純粹的喜悅大概要遠遠地超過某位白領因為信用卡裏的數字增加了幾千而產生的快樂;
那些辛苦工作著的卑微的人群有著令人豔羨的好睡眠,而深夜酒吧裏總是坐著一些工作生活條件優越得多、可是內心孤獨寂寞的失眠者。
難道上帝的公平就體現在這裏?許多人自己也在發出疑問:到底怎麼啦?為什麼不快樂?
因為物質化生活是柄雙刃劍,這種生活在不斷滿足各種欲念的同時,也慢慢地侵蝕著人感受最基本幸福的能力。不妨這麼說,物質欲念主導下的幸福感是異化的、虛幻的。
心理學大師弗羅姆認為,並不是說擁有很多財富的人才富有,從心理學角度講,擔心損失某樣東西而焦慮不安的守財奴——不管他擁有多少財產,都是窮困的、貧乏的。
窮人常不足,才有偶爾寬裕的滿足;窮人常不順,才有偶爾順利的欣喜;窮人常勢單,才有互幫互助的親情;窮人常坦白,才有無話不談的友情。更別說基於真心的愛情,奮發向上的豪情,都是所謂貧賤的窮人所獨有的財富。
安守我們的“財富”,因為我們確確實實握著自己的幸福。
感激每一個愛我們的人
一年一度的少兒鋼琴比賽在好男人俱樂部舉行,經過三天的角逐,一位11歲的女孩獲得了本次比賽的冠軍。她是一所貴族學校的學生,她用的鋼琴是德國進口的海德曼鋼琴,一架就13萬元人民幣。指導老師是藝術學院的一位知名教授,每周六由女孩的爸爸派車把他接到家裏來指導。女孩是這位父親的獨生女兒。他們住在龍潭別墅區的一幢大房子裏。
頒獎晚會上,女孩彈了一首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聽說這支曲子是貝多芬在月光下散步時創作的,當時,他路過一位少女的鋼琴室,這位少女是位盲人,剛剛失去母親。她正坐在窗下的鋼琴旁彈哀惋的曲子。貝多芬聽到琴聲,悄悄走進去,借著少女哀惋的序曲和灑在鋼琴鍵上的月光,寫下了這首飄逸空靈又包含感傷的傳世之作。
獲獎女孩彈完這支曲子,已經是淚流滿麵。女主持人見她如此投入和動情。問她:“你能告訴大家,你此刻的心情嗎?”女孩回答:“我很幸福和激動,但是假如我媽媽知道的話,我會更快樂些。”
原來,女孩的媽媽曾經很愛女孩。但是,女孩的媽媽是一位偉大的邊防警察,在一次執行任務中,女孩的媽媽不幸犧牲了。那時,女孩僅僅5歲,她隻享受到5年的母愛。這五年的母愛,對一個剛剛懂事的孩子來說是多麼珍貴和難得。所以當孩子漸漸地長大,她越發思念自己的媽媽,同時對那些每天生活在母愛當中的孩子也是非常羨慕的。
母愛是偉大的,試問我們每個人,誰能不接受母愛而活下來呢?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小故事,故事雖然短小,然而我們相信,隻要聽過它的人,都會為其中那偉大的母愛感動得流淚。
一位慈愛的母親很溺愛她的孩子。孩子要什麼,慈愛的母親就會想盡辦法為孩子拿到。母親寧願自己痛苦,也要把一切幸福留給孩子。孩子一天一天漸漸長大了。最後,孩子離開母親到外地去工作。
母親獨自在家很想念孩子,因為這麼多年她都是與孩子相依為命,沒有別的伴侶。終於有一天,孩子從外地回來了,母親非常高興,做了孩子最願意吃的。孩子吃完了去睡覺,母親就整整一夜坐在孩子身邊,她怕孩子醒來後就會離開她。第二天,孩子睡醒了,他對母親說:自己結婚了,妻子沒跟他一起回家,但現在有點麻煩來找母親解決。母親很著急,忙問是什麼事。孩子說:我的妻子得了重病,需要你的心做藥才能治好。母親一聽,傷心欲絕。對孩子說:我的心或許可以救你的妻子,但我沒有了心也會死的。
最後,母親還是把心交給了孩子。孩子很高興,捧著母親的心急切地往妻子身邊跑,他想快點救活妻子。由於太急,孩子一不小心摔倒了,他忙爬起身去看看心摔壞沒有,這時,母親的心說話了:“孩子,你摔疼了嗎?”
兩個故事講述著同樣的母愛,一個孩子珍惜母愛,一個孩子糟蹋母愛,原因是第一個孩子享受的母愛太少,而第二個孩子卻擁有太多的母愛。所以第一個孩子感謝愛她的母親,而第二個孩子卻拿著母親的心去尋找自己的幸福。我們都知道,第一個孩子做的是對的,而第二個孩子是會被人罵的。
生活中的愛有許多種,母愛隻是其中之一。無論我們走到哪裏,我們都生活在“愛”之中,如果生活中沒有“愛”,我們無論如何也是無法生活的,正因為有了愛我們的人,我們才生活得如此幸福。所以,讓我們感激那些愛我們的人吧。
把愛的陽光傳遞給別人
威爾·羅吉士是非常著名的幽默大師,他整天都是快樂的——即使在他失去什麼東西的時候。這一方麵得益於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得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