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消費心理學中的心理影響技巧(2)(1 / 2)

做完後,從屋裏走出來一個女人,她說:“兩位都還是學生吧?”“噢,不是,我們都已經工作了。”“哎呀,那我怎麼瞧著你倆這麼像學生呢!不像我,長得比較急。”說著自己笑起來。小米和小雲心裏也樂滋滋的。隨後,她又接著說:“這樣吧,我一眼就覺著你們是學生,今天就收你們學生價,怎麼樣?”

“不是免費的嗎?”小米心裏一驚。“對啊,是免費的,那是幫你們設計造型,但你們用的洗發水、護膚品,包括剛才的人工按摩可都是收費的噢。價格表上很清楚地寫著啊。”說著就用手指著牆上的表單。無奈之下,小米和小雲隻得每人付兩百塊錢,小米在理發的過程中,接受了理發師不少的推薦,因此她還要另外付六百塊錢。

這下可把小米氣壞了,“收費的你們早說啊,怎麼我都用了你們才告訴我是收費的?”一邊的小雲也覺得不公平,幫小米一起吵起來。為了避免麻煩,女人又說:“免費就是免費,我們也不想欺騙顧客,但是在理發的過程中你也確實沒問,我們理發師沒有說是他們不對,可你既然用了肯定要付錢。要不這樣吧,你辦一張會員卡,順便存一千塊錢的值在裏麵,以後你過來理發就免費。”

就這樣,小米花了一千元辦了一張會員卡。但回到家之後,小米越想越來氣,於是,她撥通了工商管理部門的電話。經過一番協調,理發店同意退還小米八百元。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很多商家看準了消費者“愛占便宜”的心理,發出“免費”的邀請,直接引誘顧客上鉤。心理學分析,通常情況下,商家引誘顧客上鉤之後,顧客很可能認為自己“賺了個大便宜”,因此會心存內疚感,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商家會進一步作出引誘,顧客會在商家打出的“免費”幌子及自身內疚感的作用下進行再消費。

商家此時會認真觀察顧客在消費時候的反應,如果他們很好說話,便進一步引誘;如果顧客堅決抵製,商家就會立即打住。最後,在結賬時,顧客如果覺得自己消費得太多,不能接受,商家會保持強硬態度,堅決不做任何讓步;但如果遇到一些脾氣不好、較難應付的顧客,商家也會自動讓步,但前提依然是不讓自己虧本。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是受害者,也是受害的發起人之一。消費心理學專家給消費者指出的心理應對策略是:在麵對“免費”幌子的時候,要多一分理智,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人人都能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誰都不可能上當。當然,如果你真的被引誘了,那麼,在體驗的過程中就要多問一句:“請問這是收費的嗎?”如果對方回答“不收費”,那你可以安心體驗;如果對方說“收費”,你也不要好麵子,覺得不好意思,直接拒絕比什麼都強;最後,在結賬時,如果價格過高,發現自己被騙了,你應該要求對方提供價格明細表,並堅持自己的立場,不付錢就是不付錢,必要的時候要借助外界輿論壓力來維護自身權益。

楊麗麗在武漢一家傳媒公司工作,常年在外地打工,年底回到老家甘肅,想開開心心過個好年。回來的那天,她和母親一起出去采購,不料買回來的微波爐竟然是已經開封過的。母親覺得隻要微波爐可以用就沒事,但楊麗麗的維權意識很強,她認為是商家欺騙了她們,因為當時楊麗麗還特意要求導購從裏麵拿新貨出來,外包裝很嚴實,根本看不出是拆封過的,這不是欺騙是什麼?

於是,楊麗麗抱著微波爐回來找導購協商,要求重新換一台。開始時導購的態度很強硬,堅決不給換,見楊麗麗堅持,便說:“這樣吧,你把微波爐放在這裏,我給你登個記,五個工作日內給你解決。”楊麗麗雖然心裏覺得不妥,但也沒辦法,隻好答應。結果,一個星期過去了,眼看再過兩天就要過年了,家裏還等著微波爐用呢,商場還是沒有解決問題。

這天下午,楊麗麗再次來到這家商場,找到那名導購,詢問問題解決了沒有。沒想到導購員的回答是:“負責這方麵工作的人員已經回家了,我們正在做交接工作,可能還得等一段時間。”楊麗麗氣憤地要求見經理,不料導購居然馬上變了臉,“他忙著呢,沒空!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樣,看著東西不夠新就想回來換,那我們還怎麼做生意?”

這句話徹底將楊麗麗激怒了,她不再跟導購理論,而是掏出手機,撥通了某電視台記者的電話——這是她在工作的時候結識的一位朋友。接到楊麗麗的電話後,這位記者朋友很快就趕到了這家商場。此時,商場經理也聞訊迅速趕來。後來,在媒體的協調和壓力下,經理答應給楊麗麗重新換一台微波爐,這一次,楊麗麗是當場打開包裝查看後才帶回家的。

商家如果深諳消費者心理特點,當他們有不滿意的地方時,理解他們的憤怒和情緒上的波動,以友好的態度和口氣傳達積極的信息,並擺出積極解決問題的姿態,就能緩和消費者的憤怒情緒;否則,隻會火上澆油。但另外一方麵,商家卻又看準了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的特點,壓力大而且超負荷的現狀,故意在出現問題時拖延時間,好讓消費者自己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