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真實的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納粹的一名心理學家在盟軍的一個戰俘身上做了一個非常殘酷的實驗:他們把戰俘的四肢緊緊地捆綁起來,然後再蒙上他的雙眼,來回搬動器械,並且還非常明確地告訴戰俘:“現在將對你進行抽血!”被蒙上雙眼的戰俘已經什麼都看不見了,他隻能聽到血滴進器皿的“滴滴嗒嗒”聲。不久之後,這個戰俘在一陣哀嚎之後氣絕而亡。
但是事實上,“滴滴嗒嗒”的滴血聲是自來水模擬的聲音。戰俘死去的真正原因是“現在將對你進行抽血!”的那種強烈的消極暗示,而耳朵所聽到的滴血的聲音,令他想象著自己的血馬上就要流盡。就在這樣的心理折磨下,戰俘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說,納粹正是用這種心理暗示的方法將戰俘送進了死亡的深淵。
看了愛因斯坦的故事,人們也許不禁要問了,難道這真的是所謂的“預言”嗎?這些“預言”真的有這麼神奇嗎?世界上是否真的有驚人的預言這回事,尚無法確證。但是關於神父對愛因斯坦先生所作出的那個驚人“預言”,心理學上給出了一種合理的解釋:神父給的心理暗示對於愛因斯坦的成長發揮了積極的、甚至是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給正處於孩提時代的愛因斯坦灌輸了一種對於成功的信念,讓他擁有了強大的自信力和巨大的前進動力,這在心理學上屬於“他人暗示”。
第二個故事中,納粹用心理暗示的方法逼死戰俘,一般認為是“自我暗示”,它是在某種情況下自己接受了一些觀念,然後不斷地對自身進行自我暗示,對心理施加某種壓力,讓自己的情趣和意誌發生消極或是積極的作用。這些都屬於心理暗示,即“用一種比較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消極或是積極的影響。讓別人不自覺地或者根本就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心理暗示是日常生活中一種比較常見的心理現象,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所以,心理暗示既可以創造出奇跡,也能帶來災難。
這就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多接受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拒絕那些消極的心理暗示。
在巨大的災難麵前,人們總會這樣安慰自己:“一切都會過去的,很快就會過去的”。當一個人為某個目標而積極努力的時候,人們會憧憬著目標實現後的那種美好情景,在幻想中體驗成功後的喜悅心情,這些都是積極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如果運用得恰到好處,可以使一個人變得越發自信堅定、鬥誌昂揚。就像一個有意思的對聯說的那樣:“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請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用一些積極的、簡單而有力的語言給自己進行反複暗示,就像是為自己的心靈做一次瑜伽一樣,讓自己擁有一份積極向上的心態;在進行心理暗示的時候,還要明白自己是在創造一種新的事物和體驗,而不是在取消舊的事物和體驗。否則,就會引起我們內心的衝突和矛盾,並且應該努力營造出一種被自己信任的感覺,這種感覺應該是真實存在的,而並非虛幻,隻有這樣,心理暗示的效果才會更加明顯。
著名心理學家馬爾茲曾說:“我們的神經係統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一件讓你高興的事情,它就會馬上作出喜悅的反應;看到一件讓自己憂愁擔心的事,它就會馬上做出憂愁的反應。”因此,學會用一種適合自己的心理暗示方式在適當的時候為心靈做做瑜伽,這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
自嘲的智慧
古時候有個文人梁灝,年少時就立下誓言:不考上狀元誓不為人。但是後來他時運不濟,屢試不中,也因此而受到他人的譏笑。梁灝麵對這樣的境遇,並沒有消極,而是自我解嘲似地說自己考一次就距離狀元近了一步。就在這種自嘲的心態下,他從後晉天福三年那年開始應試,曆經後漢、後周,一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才考中狀元,並因此為自己寫過一首自嘲小詩。
還有一個自嘲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