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家莊橋東區栗新社區開辦了社區“周末課堂”
聘請社科專家、轄區學校德育教師,以講故事、做遊戲、情景表演等形式,對流動兒童進行文明禮儀、行為規範、社會公德教育。開展“周日社會實踐活動”,組織流動兒童上街宣傳《公民道德規範》、《文明市民公約》,勸阻不文明行為,增強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榮譽感。在此基礎上,社區與學校聯合倡導開展了“手拉手、一幫一結對互助”活動,讓流動兒童與常住兒童自願結對,取長補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定期邀請專家到社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廣泛開展“愛在社區”活動。在轄區學校,設立了“悄悄話”室,由具有專業資質的教師擔任心理谘詢員,為他們解疑釋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為增強流動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組織流動兒童與社區附近的學校聯合開展“當一天見習居委會主任”,承包打掃一條街道,走訪組建了兒童戲迷隊、舞蹈隊等文藝團體,每月至少進行一次文藝演出,極大地豐富了社區兒童的文化生活。投資12萬元,建立了“兒童活動園地”,根據兒童興趣愛好,成立了興趣活動小組,配置繪圖板、圖書、天文望遠鏡、手工製作台,為孩子們學習、娛樂和交流搭建了平台。營造宣傳氛圍,激勵流動兒童奮發向上。投資5000餘元,在社區出人口設立了“維護流動兒童合法權益”10米宣傳長廊,宣傳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規定、《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關內容,介紹社區維護流動兒童合法權益的措施、服務和活動項目,展示流動兒童道德實踐活動成果。為了增強廣大流動兒童的榮譽感和自信心,及時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利用社區廣播、宣傳櫥窗、黑板報等形式,大力宣傳他們之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和好人好事,形成了爭先創優的濃厚氛圍。加大整治力度,營造流動兒童良好的生活環境。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聯係麵廣的優勢,組織學校老師、“五老”等人員,采取措施,不斷加大綜合治理的力度,發動樓長、居民和學生代表對社區周邊書攤、音像店、網吧等文化場所進行日常監督,發現不法經營行為,及時向有關文化市場管理部門舉報,有效地消除了各種不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因素。‘開展“慰問一戶困難家庭”等係列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了流動兒童的文明素養、公德意識和奉獻精神。
第二節社會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關注及舉措
目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很多。為此,社會投人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給予關注。具體來說,有以下一些舉措。
一、建立留守兒童服務網絡,製定關愛措施,建立留守兒童檔案
各地方社區、派出所、學校、文化、司法等有關部門和離退休幹部、老黨員、社會熱心人士都共同參與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和心理輔導工作,成立了家長學校、法製報告團、文藝宣傳隊、科普小組等組織網絡。多渠道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摸底調査,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分類建立檔案。
二、廣泛開展社區活動,充實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
定期舉辦法製宣傳報告會、科普講座、警示教育、文藝表演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利用黑板報、宣傳欄、圖片展等載體廣泛開展留守兒童法製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營造濃厚氛圍。開展“小小宣傳員”、“普法小老師”、“社區小記者”等角色體驗活動,在活動中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爭做四有新人。建立文體活動站等,使留守兒童有了健康的活動場所,營造了良好的校園外圍環境。開設社區課堂,加強留守兒童課餘時間的再教育。成立“家長學校”、“市民學校”,定期,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授課,組織他們進行學習,引導他們掌握和使用正確的教育方法,’主動配合學校、社區共同做好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引導孩子們遠離違法犯罪和不道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