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變革中,“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充滿親情的環境,心理健康容易受到影響,甚至形成潛在的反社會心態,這容易讓他們看到的是更多的社會不公平、人與人的不平等,容易加劇他們與主流社會的衝突,形成不利於他們心理健康成長的價值觀念。因此,關心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不僅非常必要,而且有助於消解社會矛盾,推進社會均衡發展。為使農民工子女心理輔導實在、高效,本書將以翔實的內容,並結合通俗易懂的語言、新穎的編排,全麵透析農民工子女的心理輔導教育。

1.全麵透視

本書從農民工實際需求出發,用通俗流暢的文字寫成,全麵透視,體係嚴密。本書共分六章。第一章從心理輔導的含義及其類型、重要性與實施原則、方法及其途徑對心理輔導進行概述;第一、二章從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進行具體闡述和分析,以期全麵地了解當前農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情況;第三章著重談到農民工子女心理輔導的意義,以期引起對農民工子女心理輔導的重視;第四章站在孩子角度談農民工子女心理輔導的內容,以期全麵了解如何有效地對農民工子女進行心理輔導;第五章著重分析農民工子女因家庭教育不當引發心理問題的原因,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第六章側重於社會在解決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心理問題上所采取的措施。

2.內容翔實

編者采用調查法、文獻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觀察法等方法,選取成都巿20個區縣中有代表性的農民工子女學校作汐研

究點,訪談有典型性的農民工子女,進行個案分析;走訪了大量農民工子女、家長及其所在社區的相關人員,取得了鮮活、生動的第一手資料。在了解當前國家對農民工子女心理問題所采取的舉措後,在了解農民工及其子女的心理健康需求後,落筆成文。

由於有大量的事例佐證,相關的心理輔導策略就顯得通俗易懂。

這些心理輔導策略運用到實際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中,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3.編排新穎,語言通俗易懂

在編寫形式上,打破了傳統的純理論編寫,以問題為中心組合學習內容,形成摸塊,在模塊下又分出若幹專題。模塊與專題的一般表述結構為:從現象和事例中提出問題——以科學理論和實踐案例回答問題——對各種探索的內容加以概括。

本書用樸實、生動的語言表達所要講述的內容;並根據不同的章節,恰當運用問題列舉法或案例分析法,對所闡述的問題進行解讀說明,避免了單一體閔的局限。

本書麵向廣大的農民工朋友以及從事相關教育、研究的人員,語言通俗易懂,是集新穎性、實用性、全麵性於一體的農民工子女心理輔導手冊。

本書是集體勞動的成果。第一章和第二章由葉正茂和劉華錦編寫,第三章由薛平編寫,第四章由李笑蓉編寫,第五章由張力編寫,第六章由王菊編寫。全書由穆曉睦、劉華錦統稿、整理、修改並最後定稿。

由於我們的水平和能力有限,本書難免有許多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