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園林綠地及園林發展史(1 / 3)

第一節園林綠地的含義

一、園林綠地的含義

園林與綠地屬同一範疇,具有共同的基本內容,但在概念上是有區別的。為了維護和改變自然麵貌,改善衛生條件和地區環境條件,在-定範圍內,主要由地形地貌、山、水、泉、石、植物、建築(亭、廊)、園路、廣場、動物等要素組成,根據一定的自然、藝術和工程技術規律,組合建造的環境優美的,主要供休息、遊覽和文化生活、體育活動的空間境域稱“園林”,包括各種公園、花園、動物園、植物園、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

綠地的含義比較廣泛,凡是種植樹木花草形成的綠化地塊,都可稱作綠地。當然也並非全部用地皆綠,一般指綠化栽植占用大部分的用地。綠地的大小相差懸殊,小的如宅旁綠地,大的如風景名勝區。綠地的設施質量高低相差也很大,精美的如古典園林,粗放的如衛生防護林帶等。綠地可以具有多種多樣的目的和功能。不但市區和郊區各種公園、花園、森林公園屬於綠地,街道和濱河的種植地帶、防風防塵綠帶、衛生防護林帶、墓園等也屬於綠地,還有工礦企業、機關、學校、部隊等單位的綠地,可稱環境綠地,郊區的苗圃、果園、茶園等也是特殊用途的生產綠地。

就所指對象的範圍來看,“綠地”比“園林”廣泛,“園林”必可供遊憩,且必是綠地;然而“綠地”不一定均稱“園林”,也不一定均供遊憩。所以,“園林”是綠地中設施質量與藝術標準較高,環境優美,可供遊憩的部分。城市園林綠地既包括了環境和質量要求較高的園林,又包括居住區、工業企業、機關、學校、街道廣場等普遍綠化的用地。

二、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任務

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既關係到物質文明的建設,也關係到精神文明的建設。它創造和維護適合人民生產勞動和生活休息的環境質量,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園林綠化建設,搞好經營管理,充分發揮園林綠化的作用。

普遍綠化是城市園林化的基礎,是園林綠化的重點。每個城市都要結合當的特點和條件,有計劃地種樹,迅速擴大綠地麵積,提高綠化覆蓋率。國家城建總局1982年在有關文件中提出具體奮鬥目標:凡有條件的城市,綠化覆蓋率近期應達到30,本世紀末達到50。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麵積,近期應達到3至5平方米,本世紀末達到7至11平方米。新建城市的綠地麵積不得低於總用地麵積的30%,舊城區改建保留綠地麵積不低於25%。

城市園林綠化是美化城市的一個重要手段,要講求和重視藝術,要大力提高園林藝術水平,把城市園林綠化搞得豐富多彩。園林藝術必須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要認真貫徹“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認真研究繼承我國優秀的園林藝術遺產,同時要吸收外國園林藝術成就,努力創造具有民族形式、社會主義內容的園林藝術新風格。“繼承”和“借鑒”都不能生搬硬套、簡單抄襲要努力提高園林設計的水平。

公園必須搞好樹木花草的配置,保持花木繁茂、整潔美觀,不斷提高園藝水平。公園的設施要保持完好,逐步改善園容。公園中的文物、古跡要認真進行修整和保護。但公園內不應當建設與公園景物不相稱的建築物和構築物,不應當安排與公園功能不協調的活動。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和旅遊事業的發展,必須加強園林和、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和管理,並適當進行建設,增加園林的風景點。要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特別是著名風景點、文物古跡、古樹名木及有保存價值的古建築,更要精心維護,不得隨意拆遷,侵占破壞。

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必須堅持勤儉節約的原則,少花錢,多辦事。要根據園林綠化的特點,因地製宜地結合生產,努力增加收人。

第二節我國園林綠地發展概況及特點

一、商周的“囿”——園林的雛形

我國園林的興建,是從奴隸經濟相當發達的殷商時代開始的,最初的形式為“囿”,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了。

“囿”是就一定的地域加以範圍,讓自然的草木和鳥獸滋生繁育,還挖池築台,供帝王貴族們狩獵和遊樂。除部分人工建造外,大片的還是樸素的天然景象。狩獵在當時已不是社會生產的主要勞動,而成為貴族的一種享受,是一種遊活動。所以,我們說“囿”是園林的雛形。

二、秦漢時的宮苑和私家園林

到了封建社會,由於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囿”的單調遊樂內容已不能滿足當時統治者的要求,從而出現了以宮室為主體的建築宮苑,除有動物供狩獵或圈養觀賞外,還有植物和山水的內容。

秦始皇統一全國,他每滅掉一國,必仿建其宮室於鹹陽北坡上,後又在渭水之南建“上林苑”,到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又建阿房宮。

到了漢朝,初期漢高祖建長樂宮、未央宮,其範圍就很大,在其中蓋了幾十個宮殿,有高台、有池山,設“獸圈”,牧養百獸等。漢武帝劉徹,是漢之最盛時期,國力富裕,建築宮苑的形式更得到了發展,在秦時上林苑的舊址加以擴建。上林苑規模宏大,廣長150千米,苑中有苑,苑中有宮,苑中有觀。各種宮殿苑池各有其功能用途。最有名的建章宮——是供帝王居住和日常遊憩用的一個宮城,周圍有10餘千米,僅宮殿就有36個,還有台、有池,池中有島,養以禽鳥,還種植很多水生植物。苑中的宮觀有養百獸的“犬台宮”、“走馬觀”、“白鹿觀”、“觀象觀”、“虎圈觀”、“魚樂觀”等;有演奏樂曲的“演曲宮”;有栽植南方珍奇異木的“扶荔宮”、“葡萄宮”等;據記載上林苑中栽植的花草樹木種類豐富,不下二千餘種。在苑中還有為往來休息住宿的禦宿苑,有在水上載舟載歌、尋歡作樂的昆明池等。

總之,漢代的宮苑在“囿”的基礎上已大為發展,宮室建築占有了極為重舉的地位,因此稱為“建築宮苑”。

與此同時貴族、地主、富商的私家園林也得到發展,不過因財力、物力和等級製度,其規模較皇帝宮苑小,但造景手法並不遜色。

秦漢建築宮苑和私家園林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有了大量建築與山水相結合的布局,我國園林的這一傳統特點開始出現了。

三、陏、唐、宋宮苑與唐、宋寫意山水園

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期的全盛時期,宮苑園林在這時有了很大發展。隋朝結束了長期混亂的局麵,統一了南北以後,南北方的園林得到了交流,使北方宮苑也向南方自然山水園演變,而成為山水建築宮苑。曆史上以荒唐有名的隋煬帝楊廣,為了自身享樂,興築的宮苑以西苑最為宏偉,方圓幾百千米,其內為海,有東海三山,建台觀殿閣在其上,另外還有五湖,相互之間以渠相通,渠上有橋,苑內種植名花美草、楊柳修竹。整個苑以水分隔與聯係,辟成十六院,各成一區,有獨立的宮殿建築。隋煬帝可以乘舟往來於五湖、四海、十六院,隨意遊樂,形成了以湖山水係為特征的山水建築宮苑。

唐代國力強盛,所建園林規模更為宏大,仍取宮苑結合、前宮後苑的形式,著名的有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和南內(興慶宮)並在驪山建華清宮。禁苑內除離宮別館外,還有“球場”,當時在貴族中盛行騎馬擊球,這是我國園林中出現較早的體育活動場地。在城的東南角有“曲江池”,也是帝王遊樂之所,環江有宮室、紫雲樓、彩霞亭等,據說每年還定期向市民開放三天,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帶有“公園”含義的園林勝境。

北宋的宮苑,以“壽山艮嶽”為代表。這是宋徽宗趙佶時所建,趙佶好遊山玩水,寫字作畫,不惜勞民傷財,在汴京營造“艮嶽”。挖池堆山,山周十餘米,主峰即艮嶽,尚有壽山、萬鬆嶺、東嶺諸峰,還引水入園,隨著不同形勢創造不同景區,如鬆嶺、梅林、農莊等,大體分為山景區、溪穀區、湖沼平原區等。掇山疊石在此時亦有所發展,搜集天下奇峰異石,置艮嶽之中,就是著名的“花石綱”。在置石方式上喜“獨置”欣賞,此時已完全具有了我國“山水建築宮苑”的特色。

唐宋時期山水詩、山水畫很流行,這必然影響到園林創作,詩情畫意寫人園林,以景人畫,以畫設景,形成了“唐宋寫意山水園”的特色。由於建園條件的不同,可以分為以自然風景加以規劃布置的自然風景園和城市建造的城市園林。

自然風景園可以唐代著名的田園詩人王維的“輞川別業”和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廬山草堂”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