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性,而人性最好的維護者就是道德觀。沒有了這個道德底線,人的確要自由得多,可以為所欲為,但是為所欲為地傷害世界的同時,世界也在做著同等力量的反擊,這就是自食其果。
品德永遠比作為更加重要,一個有才華的人,如果沒有品德,那麼他的作為隻能是對人類的傷害,對社會的詆毀。道德觀就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陽光,有了它的照耀,罪惡的陰冷才會銷聲匿跡。
人的偉大在於能為善
善良在經曆喧囂時代的沉默後,必將爆發;在經曆了被歪曲的命運後,必將為自己正名。因為,人的偉大在於能為善。
本佳敏·法利吉尤是英國一家晚報的主編,也是著名的作家和記者。他自幼貧病交加,無依無靠,飽嚐了人生的艱辛,但卻也結識了一些為人寬厚、慈愛的人。其中一個書店的老板就給了他最大的幫助。
那時,他特別喜歡讀書,在去印刷廠做童工時,他常常貪婪地佇立在書櫥前,看著裏麵的書。本佳敏的衣兜裏通常僅有買麵包用的幾個先令,為了買書,他不得不挨餓。
一天早晨的上班途中,本佳敏在走過這家書店時,發現書櫥裏有一本打開的新書,他曾經聽別人說過這本書,他是多麼想把它買下來呀,可是書價太高了。如今不用買,也可以讀,簡直是太妙了。他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直到把打開的兩頁讀完才走。翌日晨,他又迫不及待地來到了這個書櫥前,即使不能看到下一頁,看到昨天的文字,也是一種享受。
那本書依然還在,奇怪的是,他的頁碼已經被翻到了三、四兩頁!他又一氣讀完了。第三天,奇跡又出現了:書頁又順序地翻開了兩頁,他又站在那兒讀了起來。就這樣,那本書每天往後翻開兩頁,他每天來讀,直到把全書讀完。
到書讀完的時候,他忽然明白這是店主對他的眷顧,於是他走進店中,他看到了一位慈祥的老人,他不知道該說什麼好,老人卻已經明白了他的用意,笑眯眯地撫摸著他的頭發說:“好孩子,從今天起,你可以隨時來這個書店,任意翻閱所有的書籍,而不必付錢。”
本佳敏遇到了一位極富有責任心的人。善良的老人傾注給他的是人間最美好的東西:溫存憐憫,愛護關懷,鼓舞鞭策。他向身處困境的少年人打開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引導他步入知識的世界,為他後來成為對人類有所貢獻、為世人所尊敬的作家而盡到了責任。
一個多世紀前,在哈佛大學的一次講演上,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斷言:“品格高於智慧。”的確,人的偉大在於能為善。
善良的人,以他人的快樂為快樂,以他人的幸福為幸福,絕不幸災樂禍,損人利己。善良是崇高的品德。與人為善者都是真誠的,真誠和善良同樣,也是一種美德。一個人的善良給他帶來的幸福要比它本身奮鬥所帶來的幸福要甜美得多。
因為人之所以為人,首先要有人性,而善良是不可或缺的人性。如果沒有構成好品性的善良,那麼人們就不能快樂幸福地生活,社會也無法有效地發揮作用。沒有好的品性,人類不可能取得長足進展,也無法步入尊重品德和個人價值的社會。
品格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動力之一。精神病學家弗蘭克·皮特曼寫道:“我們生活的穩定與否取決於我們的品格。是品格的力量而不是激情使婚姻得以長期維持下去,撫養孩子長大,成為一個富有責任心和勞動能力的公民。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裏,是品格的力量使人們能夠活下去,忍受並超越他們的不幸。”而這其中最美好的品格莫過於善良。
另外,史蒂芬·柯維說過:“想要成功,必須行善。而要行善,自己必先是個善人。”一個善良的人,必然會因為自己的品行而得到別人的尊敬和愛戴。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影響力的大小與他們的智力明顯不對稱,這是由他們在為人善良的品格上的控製能力不同的原因所致。而這用現在的成功學來說,就是獲得了人脈,有了這些人的支持,那麼做什麼事都會有強有力的後盾,所以能夠所向披靡。
然而,在現在人的觀念裏,說一個人善良,就等於給這個人打上了無能和懦弱的烙印。善良在經曆了諸多年代的褒義曆史之後,突然之間來了質的改變,成了不折不扣的貶義詞。人性的悲哀不過如此。
但是,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那些具有影響力的大師,那些站在舉足輕重地位上的英雄們,不見得都把“善良”當作了怪胎,並恐懼被拿“善良”來形容自己,這些正向的褒義詞在他們那裏依然可以作為道德準則的評判,甚至是重要的評判標準。
人們往往計較別人對自己的欺騙,而忽略了自己對自己的欺騙,甚至願意作出自己欺騙自己的事情,在混淆視聽中,掩蓋自己性惡的一麵。但是為自己不善尋找借口的人,也在遭受著不善對自己的懲罰。社會如何發展,時間如何變遷,人的人性都不會改變,人的善良都不會被他的另一麵惡完全代替。
修持美德是人自己的責任
作為人,必須要修持自己的品德,使之更加完美。
固倫和孝公主是乾隆後宮的淳嬪的女兒,因女兒中排行第十,故稱十公主。按照清朝宮規,隻有皇後的嫡出女兒,才能被封為固倫公主,享受的待遇相當於親王,妃嬪的女兒隻能受封和碩公主,待遇等於郡王。而和孝公主的母親是嬪妃,固倫和孝公主卻能享受如此待遇,可見乾隆皇帝對她的寵愛。
十公主雖然生於帝王之家,享盡榮華富貴,但是卻並不驕奢,她文武雙全,而且知書達理,也許這就是乾隆喜歡她的原因之一吧。十公主六歲的時候,乾隆就在滿朝文武的子弟中,挑選了自己最信任的人、權臣和珅的獨生子豐紳殷德為未婚夫。
十公主嫁到和家後,與豐紳殷德琴瑟和諧,感情融洽恩愛。但是很快,她就發現“公公”和珅仗著自己成了皇帝的親家,為所欲為。為人光明磊落的十公主不安起來,她意識到了平靜中潛藏的危險,正在向自己靠近,因為品格的最大敵人是自己,與品格為敵,也是與自己為敵。十公主無法阻止和紳,但她時時提醒規勸丈夫,不要想著占別人的便宜,也盡量不要參與公爹的事務,要時時修持自己的美德,因為厄運來臨時,也許能救他們的隻有美德了。她自己也勤儉持家,提前過起了苦日子。
這一段在昭連《嘯亭續錄》中有記載:“公主嚐對豐紳殷德言:‘汝翁受皇父厚德,毫無報稱,唯有見有日彰,吾代為汝憂。他日恐身家不保,吾必遭汝累矣。’”固倫和孝公主果然有遠見,沒有幾年,和珅事敗,和家淪落。但是因為固倫和孝公主一直要求丈夫修持德行,才保住了其性命。
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品格即命運。”品格塑造一個人的命運,它也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命運。西塞羅曾說過:“在公民的品格裏,潛藏著國家的福利。”也就是說,一個人沒有道德觀念,沒有美德,那麼就等於為自己宣判了不幸的命運,一個國家的人民都有這種傾向,那麼這個國家也會將一步步走向衰亡。
一位校長回憶,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在他上學的地方,通往主教學樓的門上刻著這樣一段話:請注意你的思想,因為思想將成為言語;請注意你的言語,因為言語將成為行動;請注意你的行動,因為行動將成為習慣;請注意你的習慣,因為習慣將成為品格;請注意你的品格,因為品格將決定命運。
樹立道德觀是最重要的命運塑造,而修持美德也是人自己的責任。道德是一種社會規範,不管你是什麼身份,也不管你的年齡大小,更不管你是否喜歡,道德規範總是時時刻刻、方方麵麵在製約著每一個人,因而道德是每一個人不得例外的東西,是每一個人必須注意的東西。
有人說:美德值多少錢一斤?這不負責任的問題卻有一個最好的答案。道德和美德的利益和幸福為自身的特征告訴我們:道德和美德是為自己的,道德和美德所創造的利益與每人的道德狀況美德高低是緊密聯係的,而且這種利益和幸福對個人來說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並非是為了道德和品德本身的。增加還是減少全社會和每個人的利益總量,便是評價一切善惡和一切道德優劣的終極目標。從這一點上說,修持美德不光是為了社會利益,也是為了自身利益,隻不過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使得整體社會利益在逐漸增加。
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
守住底線,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並時時加以修正,才得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公元前548年,齊莊公被大臣崔杼拭殺,一時齊國血雨腥風、人人自危。但是齊太史公在記載曆史時,秉筆直書:“崔杼弑其君。”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也為了維護自己的聲名,崔杼立殺太史公。
太史公之弟繼任,他堅持做人的基本原則,再書:“崔杼弑其君!”崔杼痛恨不已,又殺了他。
他又讓太史公三弟繼續書寫史記,太史公的三弟繼續記錄:“崔杼弑其君!”如此的前仆後繼讓崔杼感到恐懼,猶豫不決間,南史氏也收拾行裝準備赴死。然而崔杼已經沒有膽量再殺害太史公,最終,“崔杼弑其君”五個血字真實載入史冊。
做史記要以事實為依據,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三個太史公前仆後繼的悲壯,隻為了一個不可改變的大原則,生命的付出,隻是為了捍衛事實尊嚴。手握重權,也懼怕真理;性命不保,卻不怒自威。
沒有了維護大原則的決心,那麼我們人間將不再會有禮義廉恥,沒有了維護大原則的氣魄,那麼這個世界將變得脆弱而不堪一擊。
沒有原則,人無以成形。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麵對大原則問題,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堅定的態度,無論外界施加多大的壓力,都不應該退步,這是一種獨立的堅定意誌,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原則。所以宋朝人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維護自己的原則很難,違背做人的道德卻很容易。司道塔對蘇格拉底誇耀說,她能夠完全背棄蘇格拉底的那些戒律。蘇格拉底說:“這當然能做到,因為你引導它們向下,這當然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要引導它們向上,使之實踐德行,——這當然很費力,事實上,德上還不為大多數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