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蘆薈和龍舌蘭是一樣的嗎?——短缺原理(4)(1 / 2)

有家著名的家俱連鎖店,他們就堅持在顧客訂貨七十二小時之後,才把家俱送到總公司。為什麼要這麼幹呢?因為他們發現,超過百分之六十的顧客,在大采購過後的三天以內,都會回到家俱店,要求更換家俱的顏色啦,布料啦,或者是家俱上麵的圖案。太多的選擇隻會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就算他們做了決定,他們心裏也還是會七上八下地琢磨:“嗨,我剛剛選對了嗎?”所以,除非商品的零售競爭力必須仰仗其選擇餘地的大小,否則別提供超過三種的選擇餘地。兩種是最理想的!是的,沒得挑,也許會讓人覺得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製,他們或許會縮手縮腳。但隻要有得挑,哪怕隻有一種選擇的機會,都會讓他們有一種被授權、被許可的感覺。讓他們相信,一切盡在他們的掌握中。這已經足夠!

所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所有選擇擺在顧客麵前之前,縮小其選擇的範圍。老常識建議我們多給對方選擇的餘地,因為若是多給他們選擇餘地,他們就一定能找到自己最喜歡的;而一旦找到了自己最喜歡的,他們就一定會采取行動的。然而,實際卻恰恰相反!如果你讓對方有無數的選擇機會,他們反倒一個也挑不上了。因為沒人喜歡回味那種“自己犯錯”的感覺。我們可不喜歡事後再琢磨自己當初有沒有選錯!選擇餘地小一些,意味著可以快點兒做決定,並且選好後也不大會思前想後的,一個勁兒在那兒窮琢磨:“哎呀,自己的決定是不是對呢?”

2.終止日期限製了人們的自由。獲得某件事物的機會很少,並且該機會正越來越少,這勾起了人們對該事物更加熱切的期望。

設定最後期限,可以點中對方三處心理“死穴”,激勵他們采取行動:

(1)一項任務的命運如何?是被展開來認真地做?還是被縮水敷衍了事?這要看你為這項任務設定的工作期限是多少了。正是“有效日期”、“最後期限”這些時間上的限製,推動了這個世界的運行。因為要是沒必要立即行動的話,大部分人都會賴著不動。我們總是磨磨蹭蹭:等條件變得更成熟些,等手頭的資料更詳實些,等我們自己的心情更好些……等到所有這些都齊備了,我們才會采取行動。這就是人類的本性。所以給對方一個清楚明確的最後期限;並且讓他知道:他“現在”就必須采取行動,因為再晚他可能就沒機會了。這一點非常重要!

(2)最後期限還點中了另一處心理“死穴”:即我們不喜歡自己的自由受到限製。無論什麼時候,隻要有人告訴我們,我們不能擁有某個東西(或不能做某件事)了,結果我們得到這個東西(或做這件事)的願望反而更強烈。所以,讓對方知道:他今後可能再也沒機會采取行動了。這樣做會讓他獲得更大的繼續前進的動力,從而立即采取行動!有一家很有名的零售店,他們的做法卻不夠誠實。他們在那些想清倉的商品項目欄貼上“已售”的標簽。為什麼這麼做呢?當然有原因!當我們看到貼有“已售”標簽的商品時,便會受潛意識的驅使,更想得到該件商品。於是當我們再發現“碰巧和‘已售’很像”的商品時,便會立刻把握機會,掏錢買下。

(3)無數的研究結果也表明了這一點:越是少的東西,越是讓人們覺著貴重。生活中你一定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某個東西最新潮、最熱門的時候,人人趨之若騖,這個東西就會變得愈發地誘人。為什麼呢?機會的大門並不永遠敞開:這個東西正越來越少。正是這樣的原因,才使得我們對這個東西產生了更加熱切的渴望啊!我們為稀有的東西標價。鑽石、黃金、石油……這些雖非幸福生活的必需品,卻被賦予了極高的價值。為什麼呢?僅僅因為我們知道“它們的產量很少”。您瞧!白金比黃金貴,黃金比白銀貴,銀比銅貴。為什麼呢?我們能得到多少,這才是確定它們價值的關鍵啊!

3.提供小的額外利益,以促使對方采取立即的行動。提供額外利益,將為你贏來更多的合作機會。

“且慢……,還有……”,類似這樣的句子,你已耳熟能詳。因為在廣告結束,或者是夜間的電視購物節目中,你已不曉得聽到過多少回!不管是電視、電話銷售,還是麵對麵銷售,這個“附加的零頭”,都是刺激消費行為的一種高效工具。所以,放手去用!據估計,商業節目中使用“附加的零頭”技巧之後,回饋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五。你看,“添頭”為行動者提供了額外的利益,可以刺激消費;並且,“額外利益是什麼”對消費行為來說是無關緊要的。對商家來說,後者似乎更具誘惑力!所以當你運用本節前麵提到的那些策略,請人幫忙時,不妨使用“附加的零頭”技巧:不管什麼好處,哪怕微不足道也沒關係,為對方提供一個額外的好處,給點兒小刺激,讓他立即采取行動。如:“我們會有冰激淩吃!”“我會把車借給你用的。”“活幹完我請你吃晚飯?”等等。相信這個心理工具所起的作用,會讓你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