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學大學教授赫基斯先生曾說:“如果一個人能夠把他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以一種很超然、很客觀的態度去尋找事實的話,他的憂慮就會在他知識的光芒下,消失的無影無蹤。”那麼,是不是說,世界上的確存在這樣一種知識,能夠讓人們活得超然卻又不失客觀,活得輕鬆而又自在呢?答案是肯定的,這種知識就蘊藏於心理學之中!
和人心的龐雜一樣,心理學的範疇也極其龐雜。人類仰望星空會感歎宇宙深奧難解,但當人類俯瞰自身的內心世界時,也一樣會有解不開的種種迷思。因此心理學成為當今科學領域中大眾唯一的“熟悉的陌生人”。
以下一些問題猶如天使的發問一樣清澈單純,但是背後的答案卻會讓你感慨猶如魔鬼般狡詐和具有顛覆性:
1.天下有免費的午餐嗎?
普通的回答: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每一份午餐都要靠辛勤的汗水才能夠獲得。
顛覆性的回答:天下就是有免費的午餐,而且處處存在的免費午餐時時都在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本書第一章的心理學互惠原理將為你解開其中的迷惑。
2.結婚儀式上為什麼要讓你回答:“你願意娶(嫁)你身邊的人為妻子(丈夫)嗎?”
普通的回答:這是婚禮上最浪漫的一幕。
顛覆性的回答:浪漫的背後是對婚姻失敗的預防措施。當你回答“我願意”的那一刻,其本質是你對雙方的社會關係做出了一個公開的正式承諾,這份承諾將影響你一生的行為。因為人在心理上傾向於讓承諾與行為保持一致,海誓山盟有助於人們在外遇麵前選擇回歸婚姻。本書第二章的承諾和一致原理將給你更深層次的剖析。
3.當你身陷困境時,你是向一個人求助還是向多個人求助?
普通的回答:向多個人求助啊!很多人的幫助總勝過一個吧?
顛覆性的回答:不一定。專家們做了個實驗,讓一名大學生假裝癲癇病發作。當隻有一個人在場時,他得到幫助的概率為85%,而當有五個人在場時,他得到幫助的概率隻有31%。更多的解釋會在本書第三章出現:當有其他旁觀者在場時,人們為求救者提供幫助的責任心會大幅降低。這是心理學中的社會認同原理在起作用。
4.隻有膚淺的人才會以貌取人嗎?
普通的回答:人不可貌相,知道這句話的人恐怕都不會以貌取人吧。
顛覆性的回答:真實情況不是這樣的。相信大家上學時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老師對那些漂亮的孩子們比較偏好,通常認為“漂亮=學習好”。而長大後,大多數人依然有著“漂亮=人品好”這樣的看法。簡單來講,這是光環效應在起作用,而更為全麵的解釋包含在本書第四章的心理學喜好原理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