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探源
古今中外的哲人與文化典籍都把健康列為人生幸福的要素之一。在中國最早係統論述幸福問題的是《尚書·洪範》衝箕子認為幸福必須具備五種要素:一、長壽;二、富足;三、康寧平安;四、愛好美德;五、善終正寢。西方第一個對幸福問題做出係統回答的是生活在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七賢之一—梭倫。他也認為幸福應具備五個要素:一、有中等財富;二、身體不殘廢,沒有疾病;三、一生順利,總能心情愉悅;四、有兒孫;五、能善終,光彩而安樂地死去。箕子與梭倫年代大致相近,都認為健康是人生幸福的要素之一。
箕子認為的“康寧平安”與梭倫認為的“總能心情愉悅”,都已領悟到人的情緒、心理狀態是否愉快對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後來的思想家對健康的認識不斷深化,認為健康是智慧的條件,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健康是事業成功的保障。然而,究竟什麼是健康,人們的認識卻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探索曆程。
早在公元2世紀,著名的羅馬醫生蓋倫將健康定義為“沒有疾病的狀態”。這種健康觀統治人們的健康意識至少有一千多年之久,認為疾病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將健康的心放在病人的軀體上,而對他們的心理社會適應方麵不加理會。
人們對健康問題的探索一直與對自身認識的探索相關聯。
同人們對周圍物質世界的探索相比,人們對自身的認識尚處在童稚時期。“認識你自己”這句名言出自古希臘德爾裴神廟祭壇的牆上,後被蘇格拉底用於他的學說。這句名言揭示了人類對自身遠未探明的無窮學問,包含了人對自身疾病由來期望探明的心願。
近幾個世紀以來,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豁然意識到:當人類在征服客觀物質世界,創造發明出魔術般的科技進步與豐富的物質財富的時候,同時也在為自己設置下種種“陷阱”。除生態破壞、能源危機、環境汙染、人口膨脹之外,就是“人為物役”,人成了自己創造物的奴隸,人的目的被異化了,人的自身的健康和幸福被人自己創造的物質世界吞沒了。美國加州富爾頓學院心理學家陸哥·赫骨勒的見解十分深刻,他說:“在編撰20世紀人類曆史的時候,可以這樣寫:我們最大的悲劇不是恐怖的地震、連年的戰爭,甚至不是原子彈投向日本廣島,而是千千萬萬的人們生活著然後死去,卻從未意識到存在他們自身的人類尚未開發的潛力。如此之多的現代人,其生活中心隻是生活的安全,食物的充足,以及電視和卡通片的感官刺激,我等芸芸眾生卻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人,或可以成為什麼人;如此眾多的吾輩尚未經曆足月的心理的社會的誕生,卻已經衰老死亡。”不僅如此,不少人連自己的死因也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的死不是源於軀體的疾病,而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習慣與嗜好,更不明了不良的生活方式又與缺乏健康向上的生活目標相關。
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日益認識到心理問題遠比生理疾病對自身生存的威脅要大,心理問題對人的生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人們發現,威脅人們生命的疾病在20世紀70年代是肺病,80年代是心髒病,90年代是癌症,而21世紀很可能是精神病。醫學模式從單純的生物模式轉變為‘性物一心理一社會”整體模式。世界上十分之七個體的主要死因,在本質上並不屬於病理的範疇,而主要是由於行為,即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習慣及其嗜好。諸如心髒病、酒精中毒、吸毒成癮、殺人和自殺、汽車事故、癌症等均被稱為“行為殺手”。事實上許多疾病是心病引起的,許多疾病都與心理障礙相關聯。日本九洲大學附屬醫院內科,曾每天隨機選5位病人,對男女各半80例進行調查、分析與診斷,發現這80例內科門診病人中,心身疾病者21人(占26.3%),可疑患心身疾病者7(占8.8%)。美國學者克魯帕通過臨床觀察,發現約有50%的求醫者,其症狀與心理因素有關。近年來,美國要求治療的病人中,約60%的人有焦慮苦惱的情緒障礙,其中90%的病人可通過心理治療恢複健康。上海醫科大學徐俊冕等專家曾對上海中山醫院內科、心血管科、肺科和上海華山醫院內分泌科、皮膚科的1108例門診病人做了心身疾病的調查,結果發現心身疾病患者占該科門診的55.6%;心血管科心身疾病患者占該科門診的60.3%;內分泌科心身病患者高達該科調查人數的75.4%。
著名學者米勒1981年整理過的200餘篇涉及情緒與癌症關係的研究報告表明:優鬱、絕望的情緒,無法解決的悲哀,心理衝突嚴重而又時時強壓憤怒等情緒的人,極易生癌症。在新近的研究中,醫學家們發現了人格特征與癌症的密切關係。易患癌症的人往往是長期把憤怒壓抑起來,不對外表達,這種痛結憤怒的處理方式,本人是意識不到的,本人往往不承認自己存在憤怒情緒,這類人把內心的憤怒隱藏起來,外表上表現出與別人過分合作,對別人過分耐心,原諒一些不該原諒的行為,竭力控製住自己的不良情緒,但是這種情緒還是存在的,結果就通過軀體化——癌變的形式表達出來。
可喜的是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在不斷深化的過去中,人類的偉大在於認識到“人類至今並未完全發現自己”。在邁進21世紀的征途中,在現代化事業的建設中,每個人都應更加關注自身的認識和發掘。人們對自身發展的理想是,不僅要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還要具有健康的心理;不僅要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及各種生存技巧;人們將不僅僅停留在追求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的水平上,同時追求擁有一個健全、高尚的精神世界。人們將不認為金錢、成功、健康與愛情的最大限度地滿足會給人們帶來生活的幸福,而認為必須明確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標,並穩步地向目標邁進,才會給我們帶來最大的滿足和幸福。
心理健康的幾種含義
什麼是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它是指個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的、積極的狀態和同環境保持良好心理適應的能力。
有人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沒有心理疾病,其實不然。有些人雖無心理疾病,沒有精神病、神經官能症或者變態人格,但他們或者缺乏積極的生活態度,對生活感到厭倦,認為沒有意義,對別人不信任,拒絕與人交往;或者惟我獨尊,狂妄自大,人際關係嚴重失調,或者情緒偏執,缺乏自我調控能力,遭遇不幸往往不能自拔;等等,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不同的心理學學說,對心理健康也有不同的理解。
(一)精神分析學說的心理健康觀
弗洛伊德(S.Fread,1865~1939年)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認為,人類一切行為都是由無意識的本能(主要為性與攻擊性的本能)驅動的。他認為,人格結構中的“本我”就代表生物的本能,它活動的趨向就是尋求釋放能量,消除緊張,以追求快樂、不顧現實而自行其是。同其根本對立的“超我”代表個人頭腦中所確立的社會規範(包括道德、倫理和價值觀等),則以社會規範為準則來評價和控製“本我”的活動,使個人做了好事感到內心欣慰,做了壞事則產生罪惡感。而心理結構中的“自我”則起著劇間調節的作用,它既要尊從“超我”的要求,又要滿足“本我”的需要,所以,它是按現實原則而行動的。
當人的生物性本能衝動與社會化的行為規範發生矛盾時,就產生了“本我”與“超我”的衝突,人便產生緊張和焦慮,這是導致精神上痛苦和神經症的關鍵。而經過“自我”的調節,既照顧到不違反社會的道德倫理規範,又使本能的欲求獲得滿足,這時,“本我”、“超我”與“自我”三者的作用平衡,人的心理活動便處於協調和健康的狀態。
弗洛伊德的心理結構理論和心理健康觀,歸根結底是把無意識的生物欲求視為人的一切行為的驅動力。當人的生物欲求獲得滿足時,人便快樂,心理便健康;當人的生物欲求受到障礙而不能滿足時,人便焦慮,產生神經官能症。這種觀點忽視了人是社會實體,人的活動主要是受社會的行為規範和價值觀的支配,因此是一種生物學化的觀點。
(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心理健康觀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反對使用心理學的概念來解釋人的行為,而是把人的行為看作是環境的刺激所引起的反應,認為行為是受環境決定和控製的。
早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J.B.Watson,1878~1958年)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用錘子敲擊鋼板,發出刺耳的聲音,發現11個月的嬰兒阿伯特(Abert)產生了驚嚇的反應。他試驗在阿伯特看見老鼠時敲擊鋼板,發現以後阿伯特見了老鼠也產生驚恐反應。不僅如此,以後阿伯特看見兔子,或者毛皮大衣,也產生驚恐反應。後來,當老鼠出現時不再敲擊鋼板,久而久之,阿伯特見了老鼠就不再害怕了。這個實驗說明,人的情緒可以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形成,也可以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改變。
如果環境條件同人的本能欲求相符合,人便感到快樂,行為便得到強化而鞏固下來;如果環境條件不能滿足本能的要求,或者使人受到傷害和痛苦,行為就會受到抑製而消除。華生基於這一原理宣稱:如果給他一打(12個)健全的嬰兒,他可以設定特殊的環境,把他們隨意培養成為醫師、律師、藝術家、富豪、乞丐和盜賊,而不管他們出身與天賦如何。
按照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正常的行為與不正常的行為都是按照同樣的原理形成的。如果一個人從小開始,正常的行為受到強化,而不正常的行為受到否定或懲罰,那麼,他形成的就是正常的行為。反之,他就形成了不正常的行為。從前有個故事說,一個做母親的每次見兒子從外麵得了個小便宜,或者拿回了別人的東西,就誇獎兒子能幹,後來這兒子就成了江洋大盜。這正是說明錯誤的行為受到了不應有的強化。所以,從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看來,行為的異常並非是一種疾病,隻不過是對刺激沒有作出適當的反應,或者是沒有學會作出適當的反應。因此,隻要改變反應,改變反應與刺激之間的關係,人就正常了。
行為主義心理學隻講行為,而不講心理,自然也就不講心理健康。他們把一切正常的與不正常的行為都看作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機械關係,否定了人的意識和自我意識,否定了行為的社會準則。這就把人看成了動物和機器,抹殺了心理、社會因素對心理健康的調節作用。
(三)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心理健康觀
以馬斯洛(A.H.Maslow,1908-1970年)和羅傑斯(C.R.Rogers,1902~?)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既反對弗洛伊德從精神病學的研究出發,以無意識和生物欲求作為驅動力來解釋人的心理現象的生物化傾向,又反對行為主義以刺激與反應的關係來解釋行為的機械主義觀點。他們強調人具有高於一般生物的潛能,人性具有向真善美發展的自我實現的傾向;強調要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要發展人向善的本性和創造能力。
馬斯洛認為,人的自我實現的基本傾向包括五個層級:生理需要(飲食與性)一安全需要(生命安全與生活保障)一歸屬與愛的需要(受到接納、關懷與愛)一尊重需要(受到認可和讚揚)~自我實現需要(實現個人的潛能和創造能力)。當低一級的需要得到某種滿足後,才會產生高一級的需要(馬斯洛後來在自我實現需要之前,又增加了認識和審美的需要)。他認為,個人得到滿足需要的層級越高,人的心理就越健康。而當人達到自我實現的高峰時,便可獲得一種特殊的(巨大的狂喜、驚奇、敬畏,以及失去時空感的感覺)“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
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人具有以下的特征:
1.能客觀而深刻地認識現實(具有比一般人更敏銳、更深刻的洞察事物和識別人的能力)。
2.能接受自我、他人和自然(具有相對地不受罪惡感、羞恥心和焦慮影響的態度)。
3.一切行為自發地出自人的本性、坦率、自然、不做作。
4.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以外的問題上,以問題為中心,而不以自我為中心。
5.具有超然物外、與世隔絕的獨處傾向和獨立自主掌握自己命運的態度。
6.成長和發展不是依賴於環境,而是依賴於自我的獨立性(不為環境的打擊與挫折所動)。
7.能欣賞生活,並保持持續的新鮮感。
8.能獲得“高峰體驗”。
9.對人類懷有深刻的認同、同情和愛的情感。
10.有更深刻的濃厚的人際關係。
11.有謙虛、民主、尊重他人的性格。
12.有鮮明的是非善惡標準。
13.有富於哲理的善意幽默感。
14.有創造性。
15.對文化進行權衡、分析和辨別,而不受文化的束縛。
馬斯洛對自我實現者特征的描述,是對他所熟知的朋友、著名人士和曆史人物優點的概括,這些特征既反映了作者關於人性的理想化要求,也反映了他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雖然馬斯洛承認自我實現者也有缺點,而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把這些特征視為健康人普遍具有的特征,並不符合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人民的共同要求。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十分重視“自我觀念”的作用。他認為“自我觀念”就是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看法的整個觀念體係,包括“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有什麼能力?’及“我有什麼樣的思想和價值觀?’等。這種“自我觀念”對個人心理的發展和健康狀況影響巨大。
羅傑斯認為,在個人的“自我觀念”中常常產生兩種矛盾:一種是個人所獲得的經驗與他的自我觀念相矛盾(例如,一個人自認為是世界某項比賽的冠軍,可是比賽的結果卻隻得了亞軍或者根本未獲得名次);另一種是“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相矛盾(例如,一個學生希望成為“三好學生”,而他的現實表現卻與之不相符)。自我觀念中的這兩類矛盾必然產生焦慮,影響心理健康。個人隻有不斷吸取經驗,不斷調整自我觀念,使自我觀念同實際的自我一致,才能使心理健康。
從上述幾種心理學理論和心理健康觀可以看出,無論單獨用哪種心理學理論,都不能全麵而科學地闡明人的心理健康的實質。弗洛伊德雖然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生物性與社會性的矛盾,但他用無意識與生物本能來解釋人的一切活動,顯然忽視了人的社會性與意識對心理健康的作用。行為主義正確地強調了環境對人的製約性,但否定了心理、社會因素對心理健康的製約作用。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具有高於一切生物的向善傾向,然麵,它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強調“潛能”的作用,也不能正確地評價和促進人的心理健康。
要正確理解人的心理健康的本質,必須首先理解人和人的心理本質。人既是一個生物的實體,又是一個社會的實體,人的心理既受身體的生物性製約,又受個體的社會性製約。因此,人的心理健康不僅受到個體的生物性與社會性的雙重製約,還受到主體的意識與自我意識的支配。這表明,心理健康的人,不僅在於他的心理活動符合人們心理活動的共同規律,還在於他心理活動的傾向與內容符合人們共同的社會規範,並受到個體的意識與自我意識調節和控製。
那麼,如何衡量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心理健康的標準
衡量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是根據下麵幾項標準進行綜合的判定:
(一)個人心理活動的規律與特點是否同大多數正常人相符合
人的心理活動都有相同的客觀規律和特點。心理健康的人,他的心理活動的規律和特點自然同多數正常人心理活動的規律和特點相符合。比如,別人如何感知事物,他也如何感知事物;別人如何記憶、思維,他也如何記憶、思維;別人遇到傷心事感到悲痛,他遇到傷心事也感到悲痛,這說明他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如果別人都沒有看見眼前有鬼,而他看見;別人都沒聽見有人咒罵,而他聽見;別人看見小孩落水都緊張呼救,而他見了卻拍手稱快;別人的思維符合邏輯,而他的思維卻荒誕離奇,不符合現實。這些都表明他的心理活動不符合多數正常人心理活動的規律和特點,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但是,單憑個人的心理活動是否同多數正常人的普遍規律與特點相符合這一條,顯然不足以判定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例如,山東曹縣有個民兵連長田永亮,因為學雷鋒做好事而被人視為瘋子,四次被送進精神病院。本是先進人物,卻因思想不符合某些世俗的潮流而被視為不正常。再比如,智力超常的人是少數,品德超群的人也是少數,但是,並不能因為他們是少數,同多數人有差別,就認為他們是不正常的。恰恰相反,智力和品德超群的出類拔萃者,心理更加健康。
(二)個人心理活動的傾向與行為表現是否符合社會共同的規範
每個人都是特定社會的一員,他的心理傾向與行為舉止自然要與這個社會共同的倫理、道德規範和文明的要求相符合,否則就會被視為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比如,一般青年談戀愛都是異性相戀,這是同性別生理和社會規範的要求相一致的正常現象。但是,有些人卻偏偏同性相戀,不僅違反了性別的生理特點,也違反了社會的行為規範,是一種反常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但是,不能把心理健康的標準同符合社會規範混為一談,為符合社會規範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現,而不符合社會規範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實際上,間題不是這樣簡單的對應關係。
一個遵守社會規範的人不一定就是心理健康的人(如某種精樹病患者並無背離社會規範的行為),而某些同社會規範相違背人卻是心理健康的人(如某些罪犯)。更何況社會規範是發展化的,因時、因地、因社會而異。在一個曆史時期、一個民族被視為符合社會規範的正常行為,在另一個時期,另一個民族卻可傲被視為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在中國封建社會,婦女以死殉夫招視為節烈的表現,如果現代中國女性仍加以效法,必然會被視為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可見,把心理健康同符合社會規範劃等號也不十分準確。
(三)個人心理活動的機能是否能保持對環境的靈活適應
個人同環境保持良好的適應關係,這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個人越是能運用心理的能力和策略來適應複雜變化的環境,就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那些患有各種心理疾病的人,往往也是由於心理適應能力差,隨挫折的能力弱,因而無法抗禦外界環境的打擊所致。
然而,對“適應”的概念卻有不同的理解。在市場競爭中,有的人發財致富,有的人下崗失業,何者的適應性更好?有人以自我保全、自我發展作為適應的目標;有人以維護社會的、民族的利益而犧牲自我,何者的適應性更強?一個人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惜得罪人,一個人則為了個人的升遷而四處取悅於人,何者的適應性更強,何者的心理更為健康?可見,適應性的概念是受人的價值觀支配的,對適應性的涵義必須進行社會的價值分析。
(四)個人的主觀感受是否良好
有心理障礙的人常會有頭痛、失眠、食欲不振、情緒緊張、注意力不集中等身心不適的主觀感受,這些主觀感受常常是心理不健康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征候。但是,也不能以主觀感受作為衡量心理健康的絕對標準,因為心理健康的人也會產生暫時性主觀感受不適的症狀,而有些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卻自稱感覺良好。
心理健康的判定標準既受曆史與文化製約,又受性別與年齡製約。女人的眼淚比男人多,不能認為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低於男性;兒童的自製能力比成人差,不能認為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比成人低。
心理健康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從兒童到老年,從沒有心理疾病到心理素質的高度發展,心理表現出不同質的水平。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會相應她提高。
成功源於健康的情感智商
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前蘇聯的阿拉木圖召開國際會議,重點討論了與“健康觀念”有關的問題,發表了著名的《阿拉木圖宣言》。宣言聲明,到2000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應該獲得“衛生保健”。會議重申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適應的完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缺陷。健康是一項基本人格。獲得最高水平的健康,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社會目標。對個人而言,健康之所以意味著幸福,是因為心理健康的人才擁有真正享受幸福權利的可能,精神健康的人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智慧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