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程車行駛在潮濕的路麵上,雨已經斷斷續續的下了好幾天,這個時節的天氣總是這般。陰暗、潮濕,憂鬱的空氣中帶著仿佛永遠也不會消散的黴味,時時挑戰著那些熱愛陽光喜歡光明的人的神經。不過很幸運的,我不是那樣的人,我愛這樣的天氣。
我很喜歡雨天,年輕的時候便是如此,喜歡看著連綿陰雨天下雨水淅淅瀝瀝的在地上濺起一圈圈或大或小連環相套的漣漪的感覺,除了因為沒有陽光照射還因為這個時候世界很安靜,除了雨聲,再也沒有別的聲音來打攪。此時看著天地,思緒便會隨著雨聲漸行漸遠,飄蕩到那個地方,憶起一些人、一些事、一些不能夠被忘記的東西。
故事從一個小小的山村開始。
我小時候家裏並不富裕,父母忙於生計很少有時間來管我,到了假期便把我送到鄉下的姥姥家,省時省力,他們也不用擔心我闖禍,可以說兒時的我相當一部分時間都是遊弋在鄉下的田間地頭的。
外婆家住的很是偏遠,小小的山村坐落在大山深處,每次去外婆家汽車都不能通到村子裏麵,那個時候通訊沒有現在這樣方便,媽媽總是提前十天半月給外婆去信,約定了時間,然後外公會在約定好的日子裏早早的趕了牛車在離村子二十多裏外的公路上等我們。因為通訊不便,有時候因為事情耽擱了無法按時到達,外公甚至要連續好幾天都在公路上等我們。這樣的情況直到我上初中後,村子裏通了電話線才好上一些。
因為隔段時間都會在村子裏住上一陣子的緣故,村子裏的人都對我十分的熟悉,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小村也漸漸有了一定的了解。
明朝天順年間(1457--1464),河南開封人張氏走馬至此,觀此地群山合抱,有金龍躍空之象,實乃當世不可多得之良地,遂將張氏一族遷居於此,定名張家莊。後張氏族人漸少,村中王與冷成為大姓,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時任張家莊村長王雲山牽頭將張家莊更名為冷王村,沿用至今。
這是小村外荒草叢裏一塊不知多少年前立的破爛村碑上對小村的簡單介紹,我當時發現好一陣驚歎,沒想到這麼一個破破爛爛的小村竟然會是塊風水寶地還有著五百多年的曆史。但是當我興高采烈地在村子裏敘說我的發現後,村東頭八十多歲的王老漢卻給我講了更加驚人的故事,這冷王村的來曆確不像表麵看到的那般簡單。
河南人張氏本名張達子,當年確實發現此地乃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但他卻不像村碑上所說的那樣是個走馬的生意人,他真正的身份是一個陰人。我問王老漢陰人是幹什麼的,他告訴我陰人就是倒鬥的盜墓賊,專幹掘人祖墳營生的。
張達子當年路過此地,偶然間發現現在冷王村北麵的大山有大墓,大墓規模龐大,憑張達子多年來盜墓的經驗也沒有見過如此大墓,隻隱約判斷出這座大墓的主人非富即貴,但是他卻沒能力進入大墓。原因有二,一它身邊沒有趁手的家夥什,二呢卻是因為冷王村的地址構造。
冷王村這一帶地質十分特殊,泥土不像其它地方的那般鬆散,每一寸土地都格外的結實,表麵還好,越往深處便越是堅硬,而整座大墓便是包裹在厚厚的這類泥土當中,並且泥土之下還有更加堅硬的夯土層。
迫於無奈張氏便糾結了一些道上信得過的朋友來此挖墓,為了掩蓋身份,不被當地人察覺,他們便以宗族遷居的名義在大墓南麵的山穀紮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