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戀愛婚姻的心理學(4)(1 / 3)

“你沒有維納斯受歡迎不是因為你不夠完美,恰恰是你太完美了!”天神宙斯笑著說道,“所以人們更願意把你當做神聖不可侵犯的智慧女神來祭拜和瞻仰,而不是當做生活中陪伴自己的一件工藝品擺在家裏。完美讓你遠離了生活的真實!”

從心理學來說,“完美主義”是對完美過分的一種極端追求。從哲學的意義上講,人類永遠不滿足於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生存環境、自己的生活水平,這就決定了人類不斷創造、不斷追求的行為。沒有缺陷就意味著完美,絕對的完美就意味著沒有希望;沒有希望,就意味著停滯。

心理學家曾對一些準備應聘話務員的婦女做了一個實驗。參加實驗的婦女們被分為兩組,觀看描述話務工作的影片,但內容有所不同。

第一組婦女看的影片如實且全麵地介紹了話務工作,其中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因此,這些婦女對於話務工作有了充分的了解,大部分的女人接受了這項工作。

第二組婦女看的影片中一味地宣傳話務工作的優點。看過影片之後,所有的女人都接受了這份工作。

一個月之後,第一組婦女中的大多數人都安心於工作,而第二組的婦女由於隻看到了話務工作的優點,不少人對這份工作感到無聊,甚至是厭煩,都打起了退堂鼓,後悔自己的選擇。

心理學家表示,如果我們對一個事物抱有過高的期望,最後往往以失敗收場。相反,如果能全麵地看問題,就不會對事情感到過於失望。

如果完美主義者還個性非常好強,必然會導致精神壓迫症與心理障礙。研究表明,強迫性完美主義不利於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會導致自我挫敗感的出現,工作效益低、人際關係、自尊心都會受到傷害,這類人群的內心是極其痛苦的。這種人對自己的各種要求極高,並以己推人,用自己唯一的標準衡量外部一切,所以必然造成意識衝突。

完美不是一種既定的現象,而是一種日臻完善的執著追求的過程。俗話說,縱是美玉也偶有瑕疵。在工作中,以為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別人也能做好,這種以己推人對周圍人來說也是一種壓力。

如景就職於上海一家小有名氣的物流公司,他對自己的工作可謂是兢兢業業,對公司也是忠心耿耿。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就被提升為公司的人事部主管。對於如景的工作能力,公司上上下下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紛紛稱讚名牌大學畢業的就是不一樣。

但是,如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完美主義者,對事事都追求完美,尤其是在工作上。為了督促自己,他特地製訂了一個工作準則,時時刻刻檢查自己。對下屬,如景也是“鐵麵無私”。凡是他交代下屬去辦的事情必須要百分之百地追求完美,隻要有一點點瑕疵,他就會要求下屬重新做。那些下屬在佩服如景工作能力和敬業精神的同時,也對他過於追求完美的態度叫苦不迭。他們覺得在如景的手下辦公壓力重重,工作起來畏首畏尾。在公司的年終部門考核時,如景的績效考核排在公司的最後幾名。

完美主義還會帶給個體多種負向情感,首先會害怕自己無法完美,所以每一次的成功幾率帶來的喜悅轉瞬即過,他們通常會更多的擔心下一次是否還能夠成功。這樣的惡性循環,容易讓人始終處於驚恐不安的情緒狀態之中。如果沒有成功,則是沒有做到完美,則會感覺丟臉,而這樣亦加重了對失敗的害怕,在這種情緒的幹擾下,容易使下一次的成功幾率大打折扣,或者是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改變這種可怕行為的方法就需要完美主義者重新樹立評價自己的標準,改掉原來的完美的、苛刻的、傾向於全麵否定的標準,樹立一種合理的、寬容的、注重自我肯定的標準,學習多讚美和鼓勵自己。學會欣賞自己和別人是很重要的,它是實現下一個目標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