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動大連與腹地聯動發展研究報告(3 / 3)

(四)加快“三大中心”建設,完善城市服務功能

一是集散功能。要提升大連為腹地集聚和擴散商品與生產要素的能力,成為世界航運網絡的重要空間節點和航運信息發布的主要市場。二是生產功能。強化大連的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和加工製造功能,提高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知識含量產品的生產能力,實現產業整體升級。三是管理功能。通過彙集大公司和跨國公司地區總部,使大連成為東北乃至東北亞區域內重要的生產管理中心。四是服務功能。大連應成為區域資金循環吞吐中心,資金運轉調度中樞,技術、人才和信息流動中心。五是創新功能。提高大連組合創新能力,在觀念創新、製度創新、技術創新、機製創新等方麵發揮率先效應,成為新觀念、新思想的誕生地,新體製、新機製的發祥地。六是文化功能。發揮大連在發展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的影響,通過知識體係、價值觀念、思想信仰和行為規範等表現方式,以文化軟實力增強凝聚力,提升硬實力。要通過加快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這“三大中心”建設,來實現上述城市功能。

(五)高昂對外開放龍頭,帶動腹地經濟從內向循環轉向外向循環

大連應促進國內外要素的集聚和擴散,從單向的外來投資接受地發展成為雙向的投資接受地和投資擴散地,形成對內投資中心,帶動腹地實現全球化大循環、國際化大分工、社會化大生產。增強對外開放的門戶作用,構建以保稅港區為龍頭、以保稅物流中心和內陸幹港為節點的東北物流網絡。

(六)完善區域聯動機製,促進區域經濟加快融合

1、明確協調形式。一是行政協調。發揮政府對區域共享體係建設的協調作用,引導大連與腹地建立良好的協作關係。二是市場協調。打破傳統地域觀念,擺脫人為幹擾,通過供需雙方的協調進行優化配置。三是行會協調。發揮行業自律組織的作用,維護有序的競爭環境,推動市與市、行業與行業之間橫向合作。四是政策協調。消除區域間政策壁壘,增加各地政策的相融性和透明度。五是文化協調。通過大連與腹地區域文化建設,形成區域聯動發展的共識。

2、建立協調領導機製。協調領導機製應側重以下方麵,一是組建區域合作協調機構。建立權威區域合作機構,整合東北大城市市長峰會、遼寧沿海經濟聯合體理事會等各類組織,發展成東北經濟聯合體理事會。理事會由各市市委書記、市長參加,協調東北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政策,協調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利益分配,跨市合作、兼並重組、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問題,共同尋求國家優惠政策。二是建立協調聯席會議製度。由大連牽頭,每半年舉行一次由東北各省、市、縣有關領導和企業參加的聯席會議,商定並落實合作事項。三是建立聯絡員製度。由大連提供辦公場所和經費,東北各地安排聯絡員,負責區域合作的聯絡和協調,實現區域合作日常化。四是發展民間合作組織。建立民間層麵的區域協調機構,條件成熟時,組成大企業、行業協會的跨地區聯盟,促進經濟聯動由行政推動向市場推動轉變。五是建立區域合作平台。在大連建立8個區域合作平台:即製造業合作平台、基礎設施合作平台、信息共享合作平台、旅遊合作平台、現代農業合作平台、技術創新合作平台、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3、探索政策共享機製。通過政府主導、區域協作、企業參與、資本滲透等方式,把大連的政策優勢和功能優勢輻射到東北腹地,推動沿海、近海地區,與腹地形成優勢互補、互為支撐、良性互動的全麵開放新格局。當前,重點探索建立保稅港區政策共享機製,放大保稅港區的政策效應。一是設立更多的內陸幹港。在沈陽、長春、哈爾濱、滿洲裏及更多城市設立內陸幹港,通過海鐵聯運,建立遼寧及東北物流大通道,把保稅港區的功能輻射過去,擴大東北開放的範圍。二是吸引腹地企業進入保稅港區。應在大連保稅港區內劃出一部分作為專門的腹地出口加工區,引導腹地企業進駐,享受港區政策和大連市的特殊補助政策,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推動遼寧及東北腹地在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中占據新的戰略製高點,增強區域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