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的臨床心理學博士生導師向我們推薦了一本書,叫做《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是語言學家喬治·拉考夫和哲學家馬克·約翰遜合著的。這本書雖薄,卻內涵豐富,對我的學習生涯產生了重大影響,並改變了我對心理療法的思考和應用方式。
隱喻①是語言和意義的載體,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要知道,我們對每件事情的理解都不是孤立的,譬如可以通過隱喻從中得到啟發與靈感之源,使混沌的心智仿佛被佛撣拂淨,豁然開朗。
人們還能夠用隱喻彼此交流感悟。隱喻為我們敞開了感受生活的大門,它似是而非,卻使萬物眾生緊密相連。然而隱喻的特點遠遠不止於語言表達方式上的豐富多彩。實際上,它和我們看待和感受世界的方式是息息相關的。很多日常用語都來源於對身體的形象比喻,是自我的體現,隱喻不過是依葫蘆畫瓢,再現大腦的思維方式罷了。因此,隱喻並非任意所指,它還是映照我們內在的鏡子。
注解:① 隱喻是一種比喻手法,即用此事物暗喻彼事物。
心理學家朱利安·傑恩斯認為,隱喻是語言發展的土壤,例如基礎動詞“to be”,它由梵語“bbu”派生而來,意思是“生長”或“使生長”。因此,“to be”和另一個意為“呼吸”的梵文動詞“asmi”是同“根”而生的。而這個古老隱喻的深層含義,就是“生長”和“呼吸”休戚相關、不可分離。此外,透過本書的客觀剖析,我們在沉思之餘不難得出結論:所謂正念冥想,即在一呼一吸間,乃是延展內在,使人生日趨進步的心靈良方。
正念冥想是在當下,對身心內在加以自省的過程;是讓思緒安住於當下的覺知中。冥想者要讓心保持開放、自由和寧靜,任時間流逝,隻是感受當下,既不執著,也不評論。
本書共提及108個隱喻,涉及正念、禪修、自我完善、改變陋習、了悟人生、全然接納等方麵,不一而足。我經過25年的禪修與瑜珈練習,每日精進,最終成長為一名心理治療醫師。這樣的經曆,為我編寫這本隱喻之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隱喻是理解正念所不可或缺的依據,它將正念引入日常生活,與人形影相隨,能啟迪我們通過正念引導生活,實現人生的正向改變。
我在思考及說話時,常會想到一些隱喻,它們大多是我在臨床工作時無意間自創的。形象的隱喻為我們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思維,指引我們在漫長的精神成長之路上不斷迷途知返、及時修正自身。這些隱喻還為我的病人和學生構建了一道把抽象概念轉化為切身感受的橋梁。
本書的108個提升精神智商的妙喻故事大多取材新穎,除此之外,則是以正念為基礎,從文學作品中精選而來。本書中的隱喻即是提升精神層次的核心內容,每個隱喻都好像概念之網上的一個結點,可以生動地表現出正念修習中的種種覺受。而且,你也會發現一個有趣之處:甚至是闡釋某個隱喻,也需要借助其他的隱喻方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