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做個訓練有素的間歇君(2)(1 / 3)

該睡著的時候,甚至在他們想睡的時候,他們卻又半醒著或者幹脆睡不著。

從早到晚,始終保持著情感半興奮的狀態,保持著眼睛和耳朵的主動活動,避免內心的懶惰--不管這種懶惰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

要做到充滿新奇地睜眼看世界,這一點必不可少。

睡眠竟然成了問題

睡眠質量測試:

1.睡眠時間很不規律,不能按時上床睡眠。

2.經常工作或娛樂到深夜才能上床睡覺。

3.躺在床上,腦子裏全是白天所見所聞,難以入睡。

4.入睡後稍有動靜就可以把你吵醒。

5.整夜做夢,醒來時覺得很累。

6.很早就醒,而且再也睡不著。

7.有點不順心的事就徹夜難眠。

8.換個地方就難以入睡。

9.上夜班就睡眠不好。

10.使用安眠藥才能安然入睡。

三、訓練有素的生活之道

間歇性也是一種節奏,想控製它,首先就要訓練生活。首先,生活要有節奏。如果不按照一定的節奏行事,就做不好任何事情。生活中的任何事,都是有節奏的,正如間歇性一樣,既然情緒來得這麼莫名其妙,那我就順勢把生活安排得好好的。目前,有節奏的生活一直是現代都市所摒棄的觀念。相比歐洲貴族,對於現代人來說,沒有什麼比學會有節奏更容易的了。而事實上,現代人在工作的範圍以外,極少有節奏感。當他不工作時,他就想懶散、沒精打采,用一個好一些的詞,想"放鬆放鬆"。這種懶散的願望,多半是反對生活的常規化。正因為人們被迫把一天八小時的精力耗費在非自發的目的和方式上,耗費在由工作的節奏為他規定的目的和方式上,因此,他便反抗,而且使用了一種嬰兒式的自我放縱的反抗形式。

然而,沒有正常的節奏,生活就散了,就混亂,就缺少集中。我們抗爭一成不變的生活,但並非要抗爭一成不變的穩定性,這一點,我們要向父輩學習。睡眠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啊,心髒的節奏,呼吸的節奏,有張有弛,為健康的身體打下了良好基礎。其次,練習獨處,盡管這很難。獨處太少見了,多少抑鬱都是在獨處中誕生的。公交車上,一個人的路上,電梯裏的孤獨,都是人們難免麵對的孤獨情境。相反,我們的文化導致了一種散亂的生活模式,幾乎沒有其他任何文化可以相比。你可以同時做許多事情:閱讀、上網、談話、網購、吃、喝。你是張著嘴的消費者,渴望並準備吞下每一樣東西--電影、購物、知識。一人獨處的困難,清楚地表示出集中的缺乏。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靜靜地坐在那裏,不擺弄一個東西是不可能的,比如手機。獨處的人會變得很緊張,坐立不安,必須用嘴或手去幹些什麼(抽煙是缺少集中的症候之一,因為抽煙占用了手、嘴、眼睛和鼻子)。獨處是憂鬱的開始。任何試圖獨處的人都會發現,獨處是如此地困難。獨處時他會感到煩躁,坐立不安,甚至感到非常焦慮。他會想,這麼做沒什麼價值,傻瓜才會這麼做,還花費了那麼多時間等,並以此作為不願繼續下去的理由。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湧進他的頭腦,並占據他的身心。獨處時,他會考慮白天的計劃,或者考慮他非做不可的工作中的某些困難,或者晚上要到哪裏去,以及充斥於他頭腦中的任何事情,而不讓其頭腦有一隙空閑。這個時候實踐十分簡單的練習是大有益處的,例如,放鬆自己,坐在那裏(既不是無精打采,也不是僵直挺硬),閉上眼睛,並且力圖使眼前一片空白,努力去掉妨礙自己的情景與思想,然後順從呼吸,既不要考慮它,也不要強迫它,而是順從它,且要努力有一個"我"的感覺:我,就是自我。我,作為我的能力的中心,作為我自己的世界的造化,我等於我自己。每天早晨至少要做二十分鍾這樣的集中訓練(如果有時間就做得更久一些),晚上睡覺前再做二十分鍾。人類的心裏永遠有兩匹馬,不把優良的那匹馬訓練好,就會被劣馬拉著到處跑。

三,獲得罕見的耐心。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必須要有耐心。我們知道,一個人急於求成是不妥的,但我們的整個生活體係真正鼓勵的恰恰是:迅速。我們的全部機器都是為迅速而設計的:汽車和飛機把我們迅速地帶往目的地,而且是越快越好。一部機器若能在原有的一半時間內生產出同樣多的產品,那麼這部機器就比舊而慢的機器好兩倍。當然,這樣做有重要的經濟原因。但是,如同在許多其他方麵的畸胎一樣,人的價值已由經濟價值來決定了。對機器有好處的,必然對人有好處,這就是畸胎邏輯。當現代人沒有迅速地做某些事情時,他們便認為,他們丟失了時間;然而,他們並不知道怎樣利用贏得的時間--除了打發掉它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