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了解嬰兒的心理,從喂奶開始(1 / 2)

許多年輕的媽媽都以為喂奶這種行為對嬰兒沒什麼影響,其實不然,媽媽喂奶的不同方式也會影響到嬰幼兒的心理活動。

家長一

盼望多年,我終於有了女兒小魚兒。一家人對小魚兒關懷備至、細心照顧,我則每時每刻都守候在女兒小魚兒身邊,小魚兒的每一個動作和表情表達什麼願望,我都知道,如果小魚兒餓了,我馬上就會把女兒抱在懷裏喂奶,手腳麻利地在第一時間滿足女兒的需求。一天一天的,她從來不用著急等待。

家長二

我一個人帶著女兒幽幽,而且我沒有奶水,所以當女兒要吃奶的時候,我得趕緊給女兒衝奶。聽著女兒嗷嗷待哺的哭聲,我常常一邊衝奶,一邊安慰孩子:“別著急,媽媽正在為寶寶衝奶,幽幽是媽媽的乖寶寶,香噴噴的奶就要好了,好了,好了,就要好了……”一天一天的,幽幽的每一頓飯都是這樣在我的柔聲哄勸中等待到口的。

家長三

我自己帶孩子而且是人工喂養,但是我的脾氣比較暴躁,當兒子童童哭鬧著要吃奶的時候,我比兒子還著急,常常大聲訓斥他:“別著急!不許哭!再哭媽媽就不給你衝奶了。”每每這時,兒子哭聲就更大了,我就會威脅他說:“再哭,再哭,再哭媽媽真的不管你了!”兒子接著哭。一天一天的,童童的飯大多數都是在我不耐煩的批評聲中等待到口的。

餓了就要吃奶,小寶寶還不會說話,隻會用哭聲來呼叫媽媽喂奶,這是嬰兒出生後不學就會的本領,那麼媽媽喂孩子吃奶似乎也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行為,但研究發現,喂奶不是簡單的喂養行為,不同的喂奶方式會影響孩子形成不同的心理素質。

如果孩子一哭,媽媽就立即給孩子喂奶。時間長了,孩子總是處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越環境中,不曾有任何等待的過程,那麼孩子對生活的期待標準也一定會很高。這樣的孩子容易產生追求完美的心理。他會認為自己的心理需求理應得到滿足,且應該立即得到滿足。但是孩子的未來生活和人生不可能事事順心如意,所以長此以往的後果是,孩子對未來的挫折預期不足,應對挫折的能力和素質在日常生活中也沒有機會得到鍛煉。一方麵,追求完美會成為孩子的心理習慣;另一方麵,挫折的出現,也會讓孩子始料未及,很有壓力。

有的媽媽在孩子想要喝奶時,故意延遲滿足。這樣孩子每次喝奶都要等待,但每天的等待都會有結果,這會逐漸培養孩子對外界環境的忍耐、寬容以及安全感和信心。對嬰兒來說,“等待”就是遭遇挫折,就是心靈的煎熬,而片刻的等待不但不會損傷孩子的健康,還能鍛煉孩子的心理素質。這樣,孩子從吃奶的時候就在體驗一種生活:挫折是難免的,但是有媽媽溫柔的幫助,有自己的努力,挫折總是可以克服的。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在媽媽無意識的喂奶行為中逐漸形成。

有的媽媽對待孩子忽冷忽熱,上頓還給孩子及時喂奶,下頓就讓孩子慢慢等待,這樣時而及時、時而不及時的情況讓孩子難以把握外界環境的變化規律,因此也難以形成穩定的安全感,反而總是懷疑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拿不準自己是否有必要再繼續努力。這樣的喂奶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懷疑退縮的心理素質。

還有的媽媽一聽到孩子啼哭,要吃奶,就煩躁不安,一邊大聲衝孩子嚷嚷,一邊給孩子衝奶。這樣給孩子的感受就是:自己的哭聲越大、媽媽的吵聲更大;媽媽的吵聲越大,自己的哭聲更大,最後終於解決了生活問題。快速的聲頻導致快速的心跳,快速的心跳導致急躁的情緒,再加上媽媽的批評,說明都是自己的錯誤惹的禍,所以這種喂奶方式很容易使孩子形成煩躁不安的個性。

許多媽媽喂養孩子是自然而然的行為,並沒有在意自己的行為會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但喂奶不僅僅是讓孩子吃奶,它還作為一種穩定的行為模式對孩子的心理素質產生作用。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的心理素質是在一天一天雷同的反應模式中逐漸形成的;伴隨著每天頻繁的、雷同的喂奶回應方式,孩子的心理素質在不知不覺中悄然形成。心理素質一旦形成就相對穩定,對孩子的個性和性格產生影響,因此做媽媽的一定要注意給孩子喂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