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 心靈在創傷中成長(1 / 1)

我剛從瑞士回來,去參加榮格去世50周年的紀念,接到趙冬梅的電話,說幫她要出的一本新書《心理創傷的理論與研究》寫序,雖然很忙,我還是欣然應允。趙冬梅是我們心理分析專業的博士,她從讀博士開始確定心理創傷的研究主題,發表了20多篇關於心理創傷研究的文章。碩士期間,冬梅接受了係統的實驗心理學訓練,博士期間則接受了心理分析的專業培養。冬梅將自己的所學相結合,以心理創傷的認知研究作為博士論文選題,從行為認知的實驗研究入手探索心理創傷的機製及其對認知的影響,同時根據臨床心理創傷的理論,結合案例分析,探討心理創傷的臨床治療與幹預。冬梅的這本書囊括了這幾年她的主要研究成果,目前國內心理創傷方麵的專著不多,這本書對心理創傷的概念、理論、研究介紹得比較全麵係統,可為相關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這本書的第四章介紹了關於兒童心理早期虐待與心理創傷的理論與相關研究。我想起前不久我剛剛看到一篇文章,一個叫朵朵的六七歲小女孩,她患有天生的腳裂,被親生父母拋棄後,又被收養的家庭一再拋棄,她一次次被丟在門外,學會了忍疼忍哭,她知道不忍疼她就會死,後來她被丟到了山裏,她想爬到山頂跳下去。這時,她遇到了劉三娃。劉三娃和老伴馬疙瘩住在半山腰的老土屋,無兒無女。劉三娃看到朵朵時,她的腳比正常的腳大兩倍,整個變形發黑,腳底是縱橫交錯的裂口,最深的裂口有一根手指寬,死去的組織布滿腳掌,積血流不出,非常恐怖。劉三娃到處籌錢給朵朵治病,但隻是杯水車薪,無奈之下她去城裏乞討,朵朵仍然堅強地踮著腳幫爹喂豬、做飯、洗衣,有一次爹發現朵朵橫趴在床上,腳懸在空中,疼得在啃床幫,但她看到爹進來,馬上微笑著說,“爹,我睡不著,我在玩呢……”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正是天真爛漫、躲在父母懷裏撒嬌、讀書上學的年齡,可朵朵的心裏已經承受了無比巨大的身心創傷,伴隨著難以忍受的身體疼痛和心理恐懼——害怕再次被丟棄。這引起我的思考:創傷究竟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創傷形成了內心不能繞過的情結和陰影,還是使人更加頑強地成長?

心理創傷一直以來就是心理分析研究的主題之一,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無意識理論都來自於對心理創傷的研究。弗洛伊德早期在治療癔症的過程中提出,癔症的發作是由滯留在內心的難以忍受的創傷經驗的痕跡引起的。後期他放棄了這種觀點,把研究重點轉移到了壓抑的願望和本能方麵,但他並沒有完全否定創傷事件在某些病症中的作用,對於這一類病症他用“創傷性神經症(traumatic neurosis)”這個概念來表示。榮格通過詞語聯想測驗研究發現,被試正常的自由聯想通常受到各種情感因素的阻滯——“具有情感基調的情結(the feeling-tone complex)”。當榮格把這些詞集合到一起,發現它們其實顯露出了一個共同的主題,但這個主題絕不是通常意義的性欲。實際上,被試對指向該情結的所有詞語都有延遲反應。而且,每個人都會有多個情結,比如自卑情結、能量情結、父親情結和母親情結等等,或者產生某種與內疚行為有關的情結。

我們的心靈花園心理援助工作站的徽標中有下麵幾個元素:“青蛙”,寓意轉化,“蓮花”,是心花,寓意心性之純潔,還用了《易經》的鹹卦,寓意心靈的感應。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後,我們心理分析的誌願者團隊是第一批到達最前線的勁旅,在對災難後經曆巨大心理和身體創傷的成人和孩子進行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輔導工作中,我們一直給予的是結合中國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原型的治愈力量的心理分析,創傷是苦難的經曆,但在陽光溫暖、日月普照的靈光下,我們相信,心靈能夠在荊棘與創傷中成長,能夠開出最美麗的花朵。

申荷永

2011年6月26日 於廣州東方心理分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