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選擇博弈:鮮花為何插在了牛糞上(2)(1 / 3)

3年刑期轉眼到了,第一個衝出監獄的是美國人,他嘴裏鼻孔裏全塞滿了雪茄香煙,大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在3年前要煙的時候忘記要火了。接著出來的是法國人,隻見他右手抱著一個嗷嗷待哺的小baby,左手牽著一個剛剛會走路的小娃娃,後麵跟著的是他挺著大肚子的美麗老婆。最後出來的是猶太人,他抬頭看了看外麵廣闊的天空,緊緊地握住監獄長的手說:“謝謝您送我的那部電話。這3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係,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送您一輛勞斯萊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正是3年前3個人的不同選擇,決定了他們今後各自不同的生活。所以說,什麼樣的選擇決定什麼樣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3年前我們做出的選擇決定的;而今天我們做出的選擇,不僅會影響到我們接下來3年的生活,而且還會影響到我們今後30年,40年,直至最終告別人世的樣子。這就是人生博弈的法則。

戴維19歲那年,一邊在美國休斯敦航空航天局的宇宙飛船實驗室裏工作,一邊在航空航天局旁邊的休斯敦大學主修計算機。雖然工作、學習、吃飯、睡覺等幾乎占據了戴維一天24小時的全部時間,但隻要有多餘的1分鍾,他就會把時間用在自己喜歡的音樂創作上。

寫歌詞不是戴維的專長,因此他四處尋找一位善寫歌詞的搭檔與他一起聯手創作。後來,戴維認識了瓦萊麗——一個聰慧漂亮的女孩子。在戴維事業的起步階段,瓦萊麗給了他莫大的鼓勵。

年僅19歲的瓦萊麗得過很多詩歌比賽的獎項。她寫的東西總是讓戴維愛不釋手。他們合作寫了許多很好的作品。一直到今天,戴維仍然認為這些作品充滿了特色與創意。

戴維對音樂的那份執著,瓦萊麗內心非常清楚。但是麵對遙遠的音樂界及美國陌生的唱片市場,他們一點渠道都沒有。一個星期六早上,瓦萊麗熱情地邀請戴維到她家的牧場吃烤肉。那天,他們兩個人坐在德州的鄉下,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走。

突然間,瓦萊麗冒出了一句話:“想象一下你3年後在做什麼?”戴維愣了一下。瓦萊麗轉過身來,手指著戴維說:“嘿!告訴我,你心目中最希望3年後的你在做什麼,你那個時候的生活是個什麼樣子?”

戴維還來不及回答,瓦萊麗又搶著說:“別急,你先仔細想想,完全想好,確定後再說出來。”戴維沉思了幾分鍾後,告訴她:“第一,3年後我希望能有一張自己的唱片,並且這張唱片很受人們歡迎;第二,我希望自己住在一個有很多音樂人的地方,能天天與一些世界一流的樂師一起工作。”

瓦萊麗說:“你確定了嗎?”戴維拉了一個很長的Yes!瓦萊麗說:“好,既然你確定了,那我們就把這個目標倒過來算一算。如果你想在第三年的唱片市場上有一張自己的唱片,那麼就意味著在二年半後,你一定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簽上合約。

“那麼你的第二年一定要有一個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給很多的唱片公司聽,對不對?

“那麼你在一年半後,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開始錄音了。“也就是說你的第一年,就一定要把你所有要準備錄音的作品全部編曲,排練就位。“那麼你的第六個月,就要把那些沒有完成的作品修飾好,以便自己可以逐一篩選。“那麼你的第一個月就要把目前這幾首曲子完工。“你的第一個禮拜就要先列出一個清單,排出哪些曲子需要修改,哪些需要完工。

“好了,我們現在不就已經知道你下個星期一要做什麼了嗎?”瓦萊麗微笑著說。

“喔,對了!你還希望3年後生活在一個有很多音樂人的地方,與許多一流的樂師一起工作,對嗎?”她急忙補充說,“如果,你的第三年已經與這些人在一起工作,那麼照道理,你在第二年半時應該有你自己的工作室或錄音室。那麼你的第二年,應該不是住在德州,而是已經住在紐約或洛杉磯了。”

瓦萊麗的一席話,讓戴維真切地感覺到了時間就像高高揚起的皮鞭,讓他不得不奮力向目標靠攏。

第二年,戴維辭掉了令許多人羨慕的航空航天局的工作,離開休斯敦,搬到了洛杉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