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山河錦繡 第三十章 同治金口廢八旗(1 / 2)

中法戰爭以中國的全麵勝利告終,自《中法新約》落筆那日起,整個世界對中國的看法一夜間起了極大變化。雖然,當年中國和英國的戰爭最後打勝了,可至少英國人的戰敗有著孤軍深入,後勤不足的問題,何況當時英國遠征軍的艦隊實力尚在,真正來講以兩國停戰更為妥當。

可這一次,中國軍隊不論是陸軍還是海軍,全是從正麵戰場把法國人打得落花流水。法國遠征軍和遠東艦隊全軍覆沒,足以看得出中國在這幾年極大的變化,和強大的軍事實力。

西方世界是個唯強權論的世界,當中國強盛的時候,這個國家是他們眼中的天堂和向往的地方,並且不吝用華麗的言詞,稱讚這個美麗而強大的國家。而當中國衰落的時候,他們就立即變了嘴臉,用“野蠻”、“落後”、“愚昧”等字眼挖苦中國,極力貶低,同時虎視眈眈,爭先恐後帶兵而來,乘虛而入,大肆瓜分利益。

現在,中國重新在廢墟中站了起來,一夜間,所有對中國的那些貶語不翼而飛,取而代之的是數之不盡地讚譽和吹捧,什麼遠東第一強國,在東方新興的古老國家,開放而又神秘的國度等等……諸如此類,數不勝數。和中國關係良好的國家,一方麵派出使者祝賀中國的勝利,同時頻繁接觸中國政府,試圖在中國的變革大局中為各自國家撈取一些合作的利益。

就是以前那些和中國不怎麼樣的國家,比如英國、意大利等歐洲傳統國家,也按捺不住了,密切注視中國的變化,同時向中國政府伸出友好的橄欖枝,用極底的要求提出一攬子合作意向,想從中分一杯羹。

更可笑的是,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大幅提升,西方世界的輿論對中國的讚譽之詞越來越多,從而影響到了西方民眾對中國的看法。還是幾十年前開始,在海外的中國人腦袋後的那條辮子被稱為“豬尾巴”而大肆嘲笑,成了貶低中國人最有力的武器。可如今,這條“豬尾巴”卻成了新興時髦的好東西,甚至在英國、法國等歐洲各地,隨著中國的日漸強大,那些新潮、判逆而又善於追趕潮流的年輕人,甚至也像模像樣地在腦袋後麵留起了一條辮子,以證明他們對中國的好感和濃厚興趣。

這些事傳到國內,讓和珅等人啼笑皆非,當然可笑的背後也有著無限的自豪。如今,在中國的外國人,已經不敢像從前那般小瞧中國人了,一一收起了那副高傲的嘴臉,用著從來沒有的平等和善的態度和中國人打起了交道。

就連普通百姓也感覺到了這顯而易見的變化,中國人再也不是任人欺辱的對象,他們也能硬起腰杆子,和那些以前高不可攀的“洋大人”平等交往,大出憋了幾十年的一口惡氣。

當然,最為高興的還是皇帝同治。中法戰爭不僅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榮耀,而且戰爭的賠款也讓朝廷內部平息了當時爭辯莽撞出兵,勞民傷財的那種觀點。一千萬金的法郎,這筆巨款不僅遠遠彌補了國庫支出,還獲得了不少收益,要不是瞧在法國人已經在付給德國的賠款下壓得透不過氣,怕要多了法國政府再次垮台,從而雞飛蛋打的話,以和珅之見,說不定還會多訛詐一票。

同治皇帝,也借此一戰豎立起了他在國家中的地位,鞏固了手中皇權,整個中國隨之而來的是一種中興之氣。這可是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大喜事,在朝臣百官的讚譽聲中,年輕的皇帝不由得也有些飄飄然起來,大有江山社稷在手,千秋萬載的情景。

中國地位的改變,給中國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可和珅也明白,中國現在和歐洲各國的依舊有著很大的差距。洋務運動開展隻有短短的十年時間,而且大多集中於沿海城市和發達地區,這些地方在龐大的中國國土而言,隻不過占了三分之一也不到。

經曆過乾隆盛世的和珅非常清醒,現在的中興隻不過是一個開始,中國無論從真正的軍事實力還是國家經濟、工業甚至包括民智等方麵,遠遠不能和歐洲強國相比,讚譽之下必有隱患,假如在此中繼續自我陶醉,從而固步自封的話,恐怕用不了多久,中國依舊會回到以前的狀態。

作為同治的親人,皇帝的老師,和珅無論是公是私,都不會忘記在這種時候提醒皇帝冷靜,千萬不能被眼前的現象所迷惑。追趕西方國家的道路還才剛剛起步,一時的勝利並不算得了什麼,隻有繼續發展下去,才能真正高枕無憂。

“老師說的是,朕前些天的確有些得意忘形了……。”同治的確是個好學生,冷靜下來後從善如流地接受了和珅的勸阻,並向和珅探討起變革的整局來。

“皇上能有如此之意,實乃我大清百年不遇之明君,天下百姓之大福啊!”和珅先拍了拍他的馬屁,接著說道:“依奴才之見,眼下洋務變革非但不能不停止,而且還要大力推廣下去,並且八旗的旗務也要就勢解決,免得矛盾累積越深,終有一日爆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