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緒論(一)(1 / 1)

過去的經驗和現代的科學證明,益生菌有醫療效果、保健效果、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什麼叫益生菌?益生菌是指對人和動植物機體有益的菌。由益生菌生產的產品叫益生菌製品,包括活菌體、死菌體、菌體成分及代謝產物。這種製品能改善機體微生物和酶的平衡,並刺激特異性或非特異性免疫機製,達到防治某些疾病、促進發育、增強體質、提高產量、延緩衰老和延長壽命的目的。

為什麼要寫《益生菌》這本書?理由有五:

微生態學發展的必然;

預防人類嚴重感染的措施之一;

國際公認益生菌具有重要生理功能;

開發和應用這類產品抓住了防治很多疾病的根本;

遺傳修飾後的益生菌將會帶來更大的醫療效果、保健效果、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上述各點,在本章各節中均會給予進一步的闡述。

第一節 從微生態學角度看疾病

一、感染性疾病發生的過程

人和動植物,不論體表或體內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微生物,當這些微生物和宿主處於動態平衡時,二者和平共處,宿主保持健康,不發生疾病;然一旦微生物失衡(失調),就有可能出現感染,導致疾病發生。現以微生物和人體相互作用(Greenwood 1997,Kalaro 1999)為例加以說明。

人被微生物汙染是隨微生物類型、人所處的環境和人的活動而變化的。

新生嬰兒接觸微生物,有一些在嬰兒體內定植,形成正常菌群,它們對保持腸道菌群平衡至關重要(在意外情況下,有些菌也可引起感染)。

某些具有較強感染性的微生物可能會避開機體的防護係統,潛入機體,引起感染,它們是病原體。感染的發生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一般來說,致病性較強的微生物發生感染的可能性較大。

有些微生物在機體短暫停留時,會被機體防護係統或人為清洗或防腐劑清除掉。

有些微生物或微生物的產物會引起宿主發生過敏反應(變態反應)。

在感染事件中,可能有四種情況:

①發生感染後可用益生菌治愈。

②也可通過藥物或自我恢複,即微生物在進入或入侵損傷組織和器官之前,免疫係統阻止了它的感染;

③微生物感染未能被控製,結果侵入組織,不同程度地損傷了機體的某些功能;

④微生物被較長時間地隱藏起來(帶菌狀態,潛伏侵染)。

如果感染繼續進行,則導致疾病,有以下幾種可能:

①應用益生菌治療疾病;

②其他藥物或免疫係統最終控製了微生物的發展,使身體恢複健康;

③損傷的組織和器官會使功能受損或喪失;

④損傷非常嚴重時,將引起死亡;

⑤微生物能以多種方式隱藏起來(帶菌狀態,潛伏侵染)。

在外因或內因作用下,有可能造成菌群失衡,失衡後也有幾種可能,在此要強調的是通過益生菌也能重新獲得微生態平衡,治愈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