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這些偉大夢想的實現歸根到底要靠人的努力,不僅要依靠普通大眾的努力,更需要依靠眾多具有遠大誌向、掌握精深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火一般熱情和強健體魄的人的艱苦奮鬥,大學生正是具有這樣特征的一群年輕人。優秀大學生是民族和國家未來振興和發展的堅強柱石,培養出大量高質量大學生是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的神聖使命。但是,優秀大學生不僅是知識豐富、能力超強、體魄強健的人,更應該是心理健康的人。大學生雖然是一個知識水平較高的群體,但又是一個心理問題高發的群體,因此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由於心理現象的複雜多樣,心理健康的含義又隨著曆史、文化、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所以究竟具有哪些人格特征的大學生才算是心理健康的,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直以來,人們在評價大學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時所采用的標準大都是以評價者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為轉移,反映的也大都是評價者自己的價值觀念。但是,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知識精英,作為肩負著振興國家、開創未來重任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他們應該有也肯定有自己的評判標準,社會在對他們做出評價和判斷的時候,更應該聽聽他們自己的聲音,站在他們自己的立場來思考問題。因此,研究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具備的人格特征,既可以作為一個評價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否的指標,又可以為編製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進而診斷大學生心理問題提供理論依據,更有助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方向的確定,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健全人格的培養提供有益的幫助,意義尤其重大。

對心理健康大學生人格特征的傳統的、大眾化的研究方式是依靠專家的主觀判斷,依靠大眾的普通常識。但是,這樣的研究因為缺乏有力的證據支持,很難得出科學的結論,因此,用實證的方式來研究大學生的人格特征就顯得非常必要。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是人格特質結構模型研究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這種方法源於兩個重要的前提假設。首先是詞彙假設,它假設那些非常突出的、與人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個體差異最終都會被編碼到人們的自然語言中去,這是從自然語言中尋找人格特質的基本設想,正如奧爾波特所說:“在某一社會中長期說寫所用的語言應能包括這一文化中描述任何一個人所需的概念和構念。換言之,大多數的人格特質都會被編碼到自然語言中去。”同時,不同的文化(語言)也會對人格特點(維度)產生影響,這是語言(詞彙)學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也是從語言中尋找人格維度在理論上存在的可能性。其次是因素分析法適用假設,它假定基於相關研究的因素分析法能夠使大量特質詞得以簡化,抽取的因素能代表人格的基本維度,這是從語言中尋找人格維度在方法上存在的可行性。